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正文

首发|惠每资本募集15亿:今年第一笔医疗募资诞生

来源:投资界 266401/16

医疗赛道出现一笔久违的募资。投资界1月16日消息,惠每资本正式宣布完成新一期人民币创投基金的最终关账,总规模15亿元。新基金得到众多新老LP的大力支持,其中机构LP占比超9成,且老LP高比例复投。包括国资背景的母基金、头部医疗上市公司、综合

标签: 惠每资本 医疗健康 募资

医疗赛道出现一笔久违的募资。

投资界1月16日消息,惠每资本正式宣布完成新一期人民币创投基金的最终关账,总规模15亿元。新基金得到众多新老LP的大力支持,其中机构LP占比超9成,且老LP高比例复投。包括国资背景的母基金、头部医疗上市公司、综合背景产业集团、主流家族办公室,以及当下市场上最受瞩目的险资LP。

过去几年人民币募资之难历历在目,即便再头部的投资机构,此时想要募集一支人民币基金都并非易事,募到优质的“长钱”更是艰难。站在当下节点,惠每资本顺利完成新基金终关,为医疗投资圈增添了一抹暖意。

2018年,惠每资本管理公司逆势创立,并于2019年7月正式启动投资运营。依托于惠每医疗集团等生态圈资源优势,惠每资本沿着医疗健康价值链投资并赋能早期和成长期医疗健康企业快速成长,团队迄今投资了纳微科技、药康生物、普蕊斯、诺思格、泓博医药、昂科免疫、KBP Biosciences、乐纯生物、生生物流、速迈医疗等明星公司。仅4年时间,惠每资本收获7家上市公司,完成了2笔并购等形式的退出,另有近十家企业在已申报或拟申报过程中。

眼下,国内医疗投资尚未走出寒冬。而亲历了行业浮沉,惠每资本管理合伙人罗如澍有了一个至深的感触:“所谓成绩背后,大多取决于GP是否有真正的独立思维、能否组建一支复合而互补的专业团队从而坚定地执行逆向周期投资并做好投资组合的管理。”而随着新资金到位,这支团队即将再次逆势出发。

from clipboard

惠每资本管理合伙人罗如澍

一支医疗投资军团炼成

这是一支极具医疗产业基因的投资团队。

一切要从掌舵人罗如澍说起。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医生——早年从北大医学部临床医学毕业,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做过数年眼科住院医生,此后赴美深造,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生物中心从事了5年神经干细胞科研工作,后又拿到MBA学位。

其后,基于罗如澍的综合背景优势,他出任了Mayo Clinic高级投资官。15年间,罗如澍主导美国以外包括亚太地区数十亿美元投资,出手了数十家全球知名基金和多家医疗健康企业。正是这段“医生+科研+投资”的复合经历,为日后创立惠每资本奠定了扎实基础。

彼时,在世界最优秀的医疗机构工作期间不仅深度学习和了解医疗健康产业链的发展,同时见识了全球医疗产业的潮起潮落,罗如澍预判到中国医疗市场将进入一个黄金时代。这是一个结构性变化: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升,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得以充分释放;另一方面,医疗研发外包基建逐渐完善驱使生物科技、医疗科技、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推动健康产业供给侧产品及服务的大幅提升,使更多的健康需求得以满足。

罗如澍意识到国内医疗健康行业将迅猛崛起,于是,他于2014年回国创办了Mayo Clinic在华合资公司惠每医疗集团并出任CEO。数年间,惠每医疗集团旗下连续投资孵化惠每科技及惠每数科等多家实体运营公司。

其中,惠每科技主要服务医院,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已落地超800家医院,包括42家复旦版TOP100医院。惠每数科则为药械企业提供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通过沉淀全流程数据资产,构筑数字化、合规化医药营销体系。

沿着医疗健康价值链布局,罗如澍孵化的实体公司填补了中国产业链的空白,惠每医疗搭建了一个产业生态,期间,他也使用公司资本金投资了不少优质项目。“既然有了赋能企业的能力,为何不成立基金投资平台推动更多中国创新企业前进?”怀揣着这样的想法,罗如澍于2018年成立惠每资本,专注于医疗健康投资。

然而,恰逢当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国内VC/PE行业开始面临不同程度的“募资难”境况。在那一段公认的行业寒冬时期,罗如澍却靠着对医疗产业的布局和洞察打动了一众LP。

“我们有幸曾在海外学习、工作过,了解医疗产业的发展轨迹。”罗如澍分析:2014年左右,国内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研发外包企业崛起,随后是CMO公司相继上市;沿着医疗健康产业的价值链的发展方向,未来可能会诞生临床实验平台、商业营销等公司,这将是创新企业崛起的黄金时代。

此后,惠每资本完成人民币22亿规模的一期人民币成长基金,并在人民币成长基金关闭后三个月内迅速首关了一期美元基金。正因如此,惠每资本首支基金的机构化LP占比较高,涵盖了医疗领域的上市公司及其家办、政府引导基金、国资机构、金融机构、龙头企业集团等。

不过,募资只是第一步。“当我们进入市场时,中国创投的草莽时代已经结束,低垂的果实几近被摘完了。”罗如澍的言外之意是,技术驱动型的医疗投资成为主流,这将对投资机构和团队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

于是,罗如澍定下了一个筛选团队的标准:懂技术、懂行业、科班出身。因此,惠每资本组建了一个多元复合、且科班出身的专业投资团队,几乎清一色博士,更有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背景及实业经历的投资团队,如此配置在当时的投资圈并不多见。

然而,当真刀真枪杀入投资一线,市场的差异才明显浮现出来。“海外医疗投资周期比较长,但国内资本市场的变化很快,基本上一两年就有一个新的变化。”这是罗如澍初期最深刻的感受。为此,他和团队更为敏锐地跟踪资本周期更迭和市场变化,并及时调整着投资战术。

大约从2019年7月开始,整个医疗投资市场处于下行阶段,同行大多信心不足、出手保守。基于对资本周期的理解,惠每资本投资了一批中后期项目。这也为惠每资本在4年就收获了7个IPO项目及2个退出项目的成绩,埋下了伏笔。

转眼到了2020下半年,医疗赛道爆火,引得一众非医疗背景投资人纷纷涌入,也催生了彼时医疗项目的估值水涨船高,尤其后期阶段估值更是飙涨。在海外经历过多个资本周期的惠每资本团队果断调整战术,将更多重心放在早期投资上,围绕产业链系统布局了20余家初创公司,投资阶段大都在A轮和B轮。

历经这几年医疗投资浮沉变迁,惠每资本成为了医疗投资市场中为数不多的活跃投手,即便在相对冷清的2022年,在新项目投资和老项目加持层面,依然出手二十余次。一年过去,这些在行业低潮时出手的公司已经陆续拿到下一轮融资。

“我们投完之后,常常很快就会有投资人来沟通项目。”成立5年,这支经历过锤炼的医疗投资军团留给同行深刻的印象。

解码背后投资逻辑

在LP的印象中,除了短短几年斩获7个IPO的傲人战绩,惠每资本还曾创下项目退出速度的一项纪录——昂科免疫(OncoImmune),这一笔投资仅用两个月就实现退出,迅速为LP带来超额现金回报。

昂科免疫创始人刘阳教授是一位华人科学家,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耶鲁大学博士后,也曾在纽约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学研究所等诸多学术机构任教。在学术研究上,刘阳曾获得马基学者奖、西尔斯学者奖和斯奈德癌症研究奖,并因在先天免疫、T细胞协同刺激和癌症免疫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于200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研究员……诸多学术成果,熠熠发光。

2000年,刘阳博士、郑盼院士共同成立了昂科免疫公司,这是一家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研究和开发针对癌症、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免疫疗法。而发掘昂科免疫的故事,恰好展现了惠每资本优质的投资生态圈。

罗如澍曾在Mayo Clinic工作15年,因此惠每资本一直与全球最大临床实验基地Mayo Clinic保持着深入的合作关系,后者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惠每资本创新项目来源之一。当初,昂科免疫到Mayo Clinic寻求临床试验机会时,便进入了惠每资本团队的视野。

2020年9月,昂科免疫宣布完成5600万美元B轮融资,由惠每资本领投,众多其他基金跟投。几乎同一时间,昂科免疫公布了一项令人振奋的临床结果——CD24Fc取得新冠治疗重大突破,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经过临床三期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新冠肺炎治疗药物。

彼时,昂科免疫的CD24Fc在重症危重新冠肺炎III期临床试验疗效数据举世关注。数据表明,当与标准疗法结合使用时,CD24Fc能有效促进重症患者康复,显著降低死亡或呼吸衰竭的风险。此外,死亡或呼吸衰竭的风险降低了50%以上。

很快,默沙东决定以4.25亿美元收购昂科免疫。最终,惠每资本用极短时间实现了超额回报,还获得了分拆公司的股份和未来潜在的销售分成,缔造了医疗圈一个精彩案例。

惠每资本团队的产业赋能实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也打动了刘阳,也为后续合作埋下伏笔。昂科免疫被收购后,刘阳分拆其它资产并成立了OncoC4。后来在Pre-B轮融资中,惠每资本成为了领投方,也是唯一外部机构股东。今年3月,OncoC4与药企BioNTcech签署了一项全球共同开发协议,达成首付款2亿美元战略合作,后续融资争抢激烈。

如今聊起昂科免疫这笔投资,罗如澍多次向投资界强调,“这个项目并不可复制,好业绩只是结果而非原因。”但深究之下,看似偶然的背后其实也蕴藏着某种必然性。正如优质的投资者与顶级的创业家一定是互相成就的,LP与GP的关系亦是如此。“将LP利益置于首位”,这是惠每资本内部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不少高回报案例背后的至为朴素的逻辑。

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如今数年过去,惠每打法渐成体系:一方面,沿着中国医疗健康价值链发展方向,惠每团队围绕着产品、服务、支付等三个核心节点布局;另一面,是投资创新的医疗企业。“投创新的产品不但需要产品有高壁垒的原创性,同时,企业需要有能力打动医生使其有愿意使用这些产品,更重要的是得有支付体系支撑。最后,这些创新产品最好能够服务全球,做到‘源于中国,走向全球’。”罗如澍补充说。

沿着这一思路,惠每资本投资了医百科技。那是2016年,48岁的高剑飞创立了医百科技,深耕医药企业数字化营销领域,这契合惠每资本对中国医疗健康价值链的认知与布局逻辑,因此,惠每资本一期人民币成长基金的第一笔投资便是医百科技。

那时,医药行业刚刚开始接触数字化转型,鲜少有国内药企主动尝试数字化营销。但是,惠每团队预见到带量采购将要求医药企业营销降本增效;同时,医药营销的合规化转型也将势在必行。而数字营销是唯一协助药企完成上述任务的办法。因此,惠每资本重仓了医百科技。今天,市场的发展完美地验证了惠每资本当年的认知。

“其实当时我们给医百科技的估值并不是最高的。”罗如澍如是说。而医百科技看中的正是惠每资本在医疗领域的产业资源和洞察。惠每团队在医百科技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在战略层面给予了诸多建议。

在惠每投资后,医百科技的业务驶入了快车道。2019~2021三年,医百科技实现业绩增长9倍。目前,公司已服务药企客户千余家,协会客户100余家。期间,惠每资本又连续押注两轮,如今成为医百科技的第一大外部机构股东。

“帮忙不添乱”,正是惠每资本体系化赋能能力的真实写照。众所周知,医疗产品开发的价值链十分复杂——从前期临床研究、临床实验,到取得成果后的生产制造和商业推广,经历这样一个漫长的周期,产品才能最终在临床上使用。“从医疗公司最初的开发、临床试验、商业化再到出海,惠每资本都有能力帮助企业实现。”罗如澍言语中对惠每资本的全产业链赋能能力充满了信心。

悄然间,惠每资本的实业布局、背后医疗产业LP、海内外大型医院和医疗科研机构、以及被投企业产业生态逐渐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资源和组织生态圈。

而组织生态带来的化学反应显现出来。基于独特的医疗生态体系,惠每团队得以在确定性已成共识的阶段投进了当时大热的项目——纳微科技。自2007年创立起,纳微科技埋头研发十余年最终解决了硅胶色谱填料精确制备技术这一世界难题,填补我国硅胶色谱填料微球领域的空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可以大规模生产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的公司。

罗如澍回忆,当时惠每资本与海外合作伙伴对接,协助纳微科技更快走向国际市场,同时向做体外诊断的LP引荐了纳微科技。2021年6月,纳微科技登陆资本市场,上市首日股价上涨近13倍,首日涨幅位居A股过去20年之首。

回过头来看,系统化打法和有产业纵深度的投资布局,共同筑起了惠每资本的一道道护城河。

寒冬下,“剩”者为王

当前,正如一级市场不少赛道一样,医疗投资行业仍未能如预期那般走出寒冬。

大抵从2021年6月份开始,港股18A里面近8成的医疗相关企业破发,而A股医疗企业IPO破发率也居高不下。到了2022年,这种情况并未缓解——数据显示,2022年,A股335家医药生物公司跌去了约1.4万亿市值,有一半以上(168家)药企跌幅超过了19.57%,仅有23%的药企实现了实现了市值正增长;港股同样惨淡:2022年,港股93家医药生物公司跌去了约5000亿市值,有一半以上(47家)药企跌幅超过了13.48%,仅有28%的药企实现了市值正增长。

至此,中国医疗投资似乎进入至暗时刻。过去一年,不少垂直于医疗方向的投资机构处于“躺平”或“半躺平”状态。现今情况并未有太大的改善,可能会看到不少医疗投资人活跃地看项目,但大家越来越谨慎,鲜少真正出手。

寒冬的考验,成为从业者的分水岭。正如罗如澍坦言:“当下医疗市场虽然很冷,但我们认为当下的环境为有准备的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种机会在海外的周期中已多次被验证。”据悉,现阶段,惠每资本结合对资本周期认知和专业团队的资源网络资源等优势,投资并赋能了一批优质的公司,不但企业估值较几年前更为合理,惠每更是通过交易架构的调整进一步保障基金利益,简而概之,便是逆周期出手。

不过,这种逆周期的投资策略也是考验着一家投资机构综合能力的试金石。对此,罗如澍总结道:第一,投资人要对公司产品和业务有着专业判断,即专业能力;第二,投资机构要对经济周期的明确认知能力;第三,具备说服创业者接受交易结构的谈判能力;第四,要真正有帮得上忙的赋能实力。

用他的话来说,“寒冬下,才是见真章的时候。”

过去几年,投资圈随波逐流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小机构更易“抱团取暖”,追随大白马基金争相出手,生怕错失。“这无异加重了市场博弈成本,大家只是在存量市场中抢着再分配,不具有增量价值。”罗如澍强调,医疗投资行业正在进入一轮洗牌周期,唯有真正独立思考、具有专业能力、并能够勇敢而精准逆周期出手的玩家才能活下去。资本市场不是粗暴地追求“价高者得”的拍卖行,也不是生死存亡的零和博弈。共同把蛋糕做大、引导资本实现社会价值才是符合国家宏观战略的、健康的投资逻辑。

目睹多数创业公司估值回调至合理水平,他尤为感叹,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这件事情——原本投资人普遍看好的公司,估值一旦涨太猛就回不来,到了二级市场就会面临着破发。最终,虚高的估值有可能扰乱市场情绪,误导投资动作,不仅影响企业的融资进程,更会危害行业的有序发展。

而每一次行业低谷,都能成为下一轮投资周期的蓄力池。完成新一期基金募资后,罗如澍的感受更深了——把时间轴拉长后,现在只不过是医疗赛道的周期性低点,大部分LP、尤其是机构型LP已经意识到医疗投资的社会价值及“长青”的属性。“作为专业医疗机构,我们正在为下一次牛市的到来而做好蓄力。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们沙里淘金,静候收获。”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01/528620.shtml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