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疫情疤痕效应影响下,资本市场低迷;在整体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中国高净值群体表现出了怎样的特点和对未来的方向?

一、财富目标趋向稳中求进
报告显示,2022年,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316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183万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101万亿人民币,2020-2022年,年均复合增速为10%。
报告预计,未来两年,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和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以约11%和12%的复合增速继续增长。

高净值人群当前最主要的财富目标是保证财富安全,近九成受访者保持适中或较低的风险偏好。展望未来两年,更多高净值人群秉持着稳中求进的态度,风险偏好有望逐渐修复,表示未来两年中愿意尝试高收益、高风险投资的人群比例上涨10个百分点至22%涨幅为历次调研之最。
资产配置方面,当下,高净值人群境内资产配置相对稳健,近六成资产配置在现金及固收类;而展望未来两年,更多人倾向在增加保险配置、权益类投资的同时,布局其他另类投资(如黄金),加大私募证券投资并减持投资性房地产。

二、客群结构变化较大
从区域层面看,西部省市“富人”增多。2022年高净值人群数量超过10万人的省市达9个,5万人以上的省市达19个,2万人以上的省市达26个,较2020年有所上升。传统三大经济圈保持增势,成渝等西部省市显著提升。
高净值人数维持在10万人以上的省市为: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福建、湖北)。
高净值人数超过5万人的省市为:天津、辽宁、湖南、河北、河南、安徽、云南、江西、重庆和陕西。
2020-2022年高净值人群人口及财富的分布集中度与过往持平。
2022年,广东、上海、北京、江苏和浙江五个省市的高净值人群人数占全国总数比例约为44%;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占全国高净值人群财富比重约为60%。

从年龄分布看,中国高净值客群进一步年轻化。本次报告受访者中,40岁以下的群体占比达49%,相较2021年的42%上升了7个百分点。这7个百分点的增长主要位于30-39岁区间。29岁以下的高净值人群占10%,与往年持平。

从行业分布看,新经济群体占比因互联网等行业市值波动而较2021年缩减,其中新经济创富一代企业家和董监高占总样本的比例均由10%降至7%。创富一代与董监高合计人群占比由2021年的41%降至2023年的34%。相应地,其他身份群体,如专业人士、家庭经营者等进一步崛起,客群结构越发多元化。报告预计,未来,客群结构将持续演变,专精特新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望驱动新经济群体重回增长通道。

三、财富传承比重加大
73%高净值人群已开始或已在准备财富传承事宜,同时61%受访者表示已开始或已在准备后代能力教育和传承。在代际传承的方式上,当前高净值人群首选方式是为子女购买保险和购置房产,未来预计拓展的方式主要包括创设家族信托和企业股权安排等。

本次调研提及家庭需求的受访者中,逾两成高净值人群表示已经办理家族信托相关业务;同时有四到五成的受访者表示虽然尚未办理但正在考虑;另有超过两成客户表示不知道如何比较和选择提供该类服务的机构。家族信托凭借其特有的风险隔离和资产保全、家族财富有序传承、税务筹划与家族隐私保护等功能,逐步成为高净值家庭财富管理和传承的优先选择。

同时,对于不同细分客群的需求差异明显。不同客群类别、不同年龄阶段的高净值人群,其风险偏好、财富目标及“人-家-企-社”综合需求均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精细化客户分群,从而精准识别、洞察细分客群需求,并基于客户差异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金融及非金融综合解决方案。

其中年轻一代群体风险偏好更高、追求创造更多财富。具体表现在年轻一代群体更期待参与全球新兴/热点产品投资,而对于安全稳健类产品诉求相对较低。像可交易数字化艺术品等数字化交易资产、其他金融衍生品,40岁以下投资人很能够接受,同时从资产的量级来观察,这些年轻人很多已经是从父辈手上传承了一些财富。

随着中国私人财富管理需求越来越旺盛,高净值人群选择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的考量因素会越来越多。专业度和产品客观分析能力是最重要的两大主题。
单一的金融机构会以自己产品的导向去营销“自己的东西”,而更多的客观三方会涌现出来,站在私人的角度去帮助他的财富理性管理。一部分高净值人群会选择自己的家庭私人财富管家,这种顾问模式会有更多共同利益绑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