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篇《聊了800多位SaaS专家和50多位创始人后,总结出的SaaS投资思考》~3万阅读后,一直想接着写点,没想到一晃这两个月从全球到中国历经俄乌战争、中概惨剧、东航坠机、上海封城,用“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形容也不为过。回到创投圈,好像大家都陷入了集体沉思乃至反思,尤其是以美元为主(或纯美元)的PEVC。短期2-3年看,美元固有优势确实不如从前。消费到明年能回血1/3就不错了,容易复制的商用机器人赛道其实没几个,且大多看不到头。自动驾驶从算法到芯片差不多投完了,智能座舱、ECU都不便宜。电池上游材料看起来费劲,稍涉国安的2B领域又不能投。就连企服SaaS整个Q1融资额也同比下滑~7成[图1]。当下是挺难,但放长远看,美元仍有人民币不可比的优势,比如10年期的退出耐心,甚至以永续形式和创始人白头到老,以及比不少国资LP的人民币基金更快的投决效率。还有品牌公信力,大部分早期项目都签对赌条款,多数一线美元真不会斤斤计较,人民币就不好说了。此外,专业严谨的投资研究风格,相对完善的投后服务,出价上更大气等等。排除极端政治因素,美元在中国创投市场仍有不可比拟的价值,特别在企业服务SaaS领域。客户正在变成熟,这个阶段不要太纠结模式拿国内SaaS来说,KA高定占九成收入也叫SaaS,九成收入来自业务抽成和小部分外包业务也叫SaaS。最近有家餐饮SaaS拿了vision的钱,起家做长尾商家的外卖代运营,不同LOGO的同一客户也算到NRR,拉新投放费充到收入里也叫SaaS,赶5亿港币IPO。这就是中国经济现阶段对数字化的需求特点,SaaS能跑到几亿收入的肯定是刚需,得充分看到客户市场在加快成熟。无论KA还是长尾客户,愿意花几百上千万上一套使用率很低的DMP已是可对标全球的先进企业,愿意每年花几万做投放的长尾商家算是认同了营销价值,愿意先付低额的订阅费,按流水抽成的客户也变得越来越多。微盟就是先天优势在营销投放,上市期间转型投入KA,甚至还做代运营,加上高位增发,现在账上~40亿现金,看看有赞?如果有赞2年内倒了,份额留出来给谁?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好、客户一定会越来越成熟,前提是要活着、活好,到时兴许不战而胜。现在这趋势,微盟2年内重回~40-50亿美金市值也是合理预期,剔除投放业务后,微盟的SaaS业务运营指标绝对是行业领先[图2],销售费率有误,预计~45-50%。有一说一,有赞能在当年微商城群战中厮杀出来,已是强者,但中国市场就是踩着道德边缘的恶性竞争,你一停歇就会被赶超甚至干掉。对这点的认知,无论创始人还是投资人,还得加强,因暴风雨会更猛烈。10年后微盟200亿美金市值,有无可能?13-16年期间,不少美股SaaS的创始团队还卖掉大部分股票,结果5-6年时间涨了8-10倍。当市场成熟度、竞争格局达到一个临界点,毛利>75%,销售费率<30%,NRR>110%,哪怕GR~20%,也会戴维斯双击,现在太纠结模式的,10年后都会后悔。SaaS没有技术壁垒,微盟账上40亿现金,有什么SaaS是他做不出或不能收购的?先跑出来,然后拼的是基于深刻洞见的战略布局和运筹帷幄的管理能力。当然,更离谱的模式另当别论。最近递表的一家HR SaaS,九成是人力外包收入,是一个2%毛利的生意,套着SaaS的壳,硬把公司做亏。人力外包业务毛利尽管低,但行业普遍是赚钱的,据说有一摊盈利业务没装进来。这种操作有点莫名,最后跌到20亿港币市值,真当二级投资人傻么?另一家交表的HR SaaS, 据说估值腰斩还很难卖,感兴趣的二级基金可以找我们交流,这家我们挖透了。中美光表面差距6-7年,回归本质,理性对待去年我们参考国内外多个第三方机构对中美软件和SaaS市场的数据统计和预测[图3],仅从SaaS在软件市场渗透率来看,中国落后美国6-7年,这是拿得出手的差距指标。从软件市场总盘子看,美国比中国大得多。从购买力来看,跨国企业SaaS在中国市场的报价通常是本土企业的3-4倍[图4],放到美国或许更贵,微软office美国售价比中国高出25%,真正差距在后者。所以今天去比较中美SaaS的细分市场天花板,起码先打个2折再说。中美SaaS的差距到底多大?还得回归到SaaS的本质,这一点比纠结OP还是SaaS,比纠结标准化产品还是高定开发,更重要。SaaS的本质是新的生产工具对现有生产方式下流程效率的一次重大优化,背后一定是原有生产方式面临的成本负担撑不住,如果还撑得住,那就看刚需的强弱程度。许多下游客户市场,无论是产品竞争力还是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的先进性,早就比肩美国,比如中低压电气的头部和腰部企业,产品力和价格和施耐德、西门子没太大差别,工厂从设备到管理放到全球也相当先进,他不需要提升到工业3.0,够了。他的人效PK更先进的设备和软件,甭管一次采买还是租用,总之这笔账,他觉得不划算。对于降本增效型的SaaS工具,美国是因为基层人力真的贵。上海最低工资2590元/月,小时工资23元/时,武汉1750元/月,小时工资18元/时。美国加州是15美元/时,是武汉的5.4倍,按月工资算是武汉的10-15倍。哪天富士康招个工人的成本涨5倍,月薪~2万,那让富士康上一个能降低50%工人成本的SaaS,你问问他愿不愿意?再看个数据,没有一个国家的IT投入占GDP像英国美国那样[图5],高峰时期占GDP~7%,中国军费才占GDP~1.2%。完全不在一个阶段,硬拿美股SaaS指标反向push国内标的,最终结局如同上一波新消费品牌,填鸭式催生,搞一堆销售费率爆表,人效15万元的SaaS,是很SaaS,有意义吗?中美始终是能对标的,实现路径不尽相同看了几篇最近热门SaaS文章,普遍悲观,其中要么老生常谈,要么200字能讲清楚的,说了2,000字。没人讲清楚,中国SaaS的增长逻辑到底是什么?路到底在何方?真有点研究水准的,推荐看看信天创投宇捷总的文章。研究明白,既认清现实,也不妄自菲薄。多数SaaS领域,中国始终是能对标美国的,对投资而言,难点在于判断哪些赛道能最快实现对标?以及在这些赛道中什么样的产品、团队和打法能赢?终点或许极其相似,但从0到1,从1到10,甚至从10到100或许要走和美国SaaS标杆企业不太一样的路径。这里我们不敢下定论,但这2个月聊了不少创始人、投资人,甚至聚焦SaaS的几家FA创始人都面聊过,零零碎碎分享几点。从赛道看,今年有必要重新捋捋通用SaaS的机会,即工商财税法、行政HR类和网络安全类,底层逻辑还是回归刚需、政策驱动。插一句,可以找瑞泽做个深度的赛道和标的研究,还可顺带帮忙介绍创始人。举个例子,金税4期下,专票的电票化和真正的代记账自动化是板上钉钉,目前税局目标是2025年基本完成,哪怕不强制执行,中国有4000万家中小企业,20%渗透率就不得了,他们多数依托代记账服务,代记账环节会因此洗牌,什么样的新产品、模式会出来不好说。税务产业链上的软硬件生意向来水深,有利有弊,即便靠此能拿到数百万企业的流量入口,想象空间也非一般。税友目前20亿美金市值,下一代做到40-50亿美金可期,若团队足够强,延伸业务做到100亿美金是有机会的,中国的intuit是存在的。又比如,基于灵活用工,为背后复合用工企业提供一体化SaaS的也值得看看。经济越差,国家越会支持灵工模式,中国就业人口8亿,灵工过2亿,如果经济真的持续下滑,达到近1/3就业人口走灵工模式,他们的劳务关系、薪酬计算、税收机制、社保措施以及影响到甲方的复合用工架构和成本&票据处理,都相当复杂,这和只涉及企业内部HR体系和架构是两回事。这是北森、KNX、盖雅、喔趣都干不了的,易路也只能干一个薪酬模块,且易路擅长的是固定员工。网络安全更不用说,这俄乌一打,从底层到应用层都会加快国产替代。回到实现路径,从交易环节收take rate的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在未来2-3年会越加普及。从Snowflake到Shopify、Bill、Twilio都是复合收费方式,其中就包括按业务量抽成。宇捷称之为业务税,最好的商业模式确实就是垄断之后达到收税效果,阿里的资源坑位费就是电商逃不掉的税,腾讯微信无不如此。都很羡慕美国头部SaaS像印钞机一样的财报数据,其中复合收费模式可能是中国SaaS加速发展的核心路径,先看到效果再给钱,非常合理。先做KA,后做标品,还是先做标品,再做KA?前者难度可能会更大。从产品来说,服务KA客户需要对单一客户场景的扎入理解,强调贴身服务和强客户关系,从销售、交付甚至研发,不用太多人。PLG SaaS很不一样,产品强调普适性,又要考虑商业化层面的分层设计,销售需要搭建高效的分销伙伴网络,服务层面也不是把那十几个key person搞定那么简单。服务KA客户的赛道,比如CDP,有可能率先盈利,但确实很重,长期在资本市场估值会成为极大挑战,需要警惕。这问题非常关键,美股SaaS不少是同时做KA和SMB的,长期看,中国SaaS头部企业也会往这方向,这是需求结构演变决定的。对标Docusign的e签宝,目前看是比较成功的PLG SaaS,真正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高效革新,缩短繁琐的签章环节,更安全可靠,于政府备案可杜绝造假,还把顺丰2B业务群切走一大块。等专票全面电子化,顺丰2B业务会再受重挫。但中国经商环境不一样,美国做再大的生意,签个字就行,中国超过100万的2B业务,几乎还是要盖章。哪怕五线城市地方法院认可电子签章,习惯要改变不是一时半会。这种时刻考验创始人的就不是产品力了。长坡厚雪的大赛道,耐心深挖才有机会今年不少SaaS赛道会洗牌,估计就在年底左右。上篇SaaS发布后,3位支行行长加了我们客服(当时挺懵逼的,行长竟然关心SaaS),后来听说好几家知名SaaS在找中小银行融资,而银行相关人员之前不知道什么是SaaS。年前谈妥给了TS的,估计黄掉的也不在少数。这是好事,一方面大浪淘沙,一方面也用业绩消化下泡沫,好标的还是有,但离谱的估值对全行业都是灾难。这轮过后,SaaS仍是美元很好的出口,长坡厚雪的赛道,需要美元的坚持,需要拥有比创始人套现后还要持久的耐心。下一轮竞争,需要把利润指标提上议程了。SEG(Software Equity Group)有个40%权重原则,即营收增速和利润增速之和>40%,持续达标的往往是头部企业[图6]。简单讲,如果还亏损,那请保持50%以上增速,如果增速低于30%,该盈利了。哪怕不盈利,也别亏得太厉害,1亿营收,1-2亿亏损的玩法,不必看了。增速、毛利率、销售费率、NRR(NDR)、人效,追求单一指标的一定会出问题,先活下去,活好,不断调优。图6 –SEG SaaS指数,40%的权重原则长不大的SaaS赛道和标的,目前无路可退,卖是卖不掉的,动辄1亿收入(可能还不是确收),却顶着3亿美金估值,现在除微盟等少数几家,谁买得起?其他买得起的,买了有什么用?这类标的,港股放3年都没法套现,到时可能就仙股了,放美股也不会有流动性的,投了就当交学费吧!上一轮SaaS投资热潮从19年到21年Q4,交点学费没什么,真正懂SaaS的投资机构很少。看懂、看准很重要,这就是中后期美元的优势,多花点精力做研究,SaaS是个生产力提效工具,本身没什么可挖掘,要懂下游各个行业,要懂软件和研发,很多人没干过研发,没在企业带过几百上千人团队,凭空想象或打3-5个专家call就觉得看懂了,会出问题的,因为还是用原来的认知在做价值判断。怎么做研究呢?把美国top30上市SaaS企业研究透彻,特别他们靠什么成功?能不能在中国复制?给大家梳理了下最新的top SaaS上市公司情况[图7],中概股遭血洗,美股SaaS依然坚挺,去掉网安的几家外,top24整体同比跌幅不过10%,里面多数已盈利。这个长坡厚雪的大赛道打透了,红利可以吃好几波。要知道,Salesforce深耕于数字化发达的美国,企业购买力数倍于中国,竞争也远没国内那么恶性,产品还能通用全球市场,如此高预期的发展前景,熬到第13年市值就~200亿美金。这波上10亿美金的中国SaaS,不管像不像,平均也就成立6-7年。10年后的中国SaaS市场,不说像美国那般繁荣,弄3-5个200-300亿美金估值企业,15个30-50亿美金估值企业,还是靠谱的。这轮好多上10亿美金的,未来被淘汰1/2也正常,SaaS细分赛道的终局兴许是一家独大,但目前仍有足够机会留给创业者。我始终相信,真正顶尖优秀的创业者还没有大批涌入这赛道,长期决胜点更需要创始人极高的商业化能力,以及对第二第三曲线的战略节奏把握,还有在复杂市场变化中的管理水平,这远比做一款优秀的PLG产品难度高。
SaaS仍是美元基金的优选投资赛道,现在行情怎么投?
作者:人称T客 来源: 头条号 79612/23
自上篇《聊了800多位SaaS专家和50多位创始人后,总结出的SaaS投资思考》~3万阅读后,一直想接着写点,没想到一晃这两个月从全球到中国历经俄乌战争、中概惨剧、东航坠机、上海封城,用“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形容也不为过。回到创投圈,好像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