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回顾
利率方面,上周长端利率上行后企稳,短端利率上行快于长端,利率曲线走平。前半周疫情防控优化预期在波动中逐步升温,地产“第三支箭”落地带动宽信用预期发酵,债市持续承压,虽然周三公布的11月PMI低于预期,但悲观情绪下市场偏向于解读为利多出尽,利率反向上行。周四开始债市对防疫政策优化方向预期方面的利空有所钝化,跨月后资金面持续回暖,债市企稳回调。信用方面,信用利差继续走阔,其中3Y期限幅度极大。有观点认为理财负债端的压力或仍在发酵。理财赎回的停止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衰减的过程,其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两点:一是居民对净值下跌的容忍度,二是债市预期能否变化。本轮轮理财赎回后的“余震”要比3月来得更长,修复逻辑更复杂,核心在于增量资金缺失:至12月初,中小行理财产品周度发行同比增速创新低,难以给票息资产提供增量支撑。就基金的机构行为而言,上周基金连续三个交易日净卖出信用债,信号意义不容忽视。转债方面,本周中证转债指数上涨1.47%,日均成交额环比上升14.59%,估值压缩的负面影响不再。从行业看,所有行业全线上涨,休闲服务、纺服、食饮、医药生物等疫后经济复苏逻辑下的板块表现明显靠前。热点事件点评
11月30日统计局公布11月PMI数据,11月PMI为48,回落1.2,弱于季节性,低于市场预期。生产指数为47.8,回落1.8;新订单指数为46.4,回落1.7;反映出国内供需双弱的格局。各主要分项均有不同程度回落,且弱于季节性,反映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出口方面,11月新出口订单指数46.7,回落0.9。欧美PMI持续位于枯荣线下方,外需走弱的背景下我国出口走弱主要是斜率而非方向问题。价格方面,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 50.7,回落 2.6;出厂价格指数 47.4,回落 1.3 。价格指数回落,意味着PPI环比降幅边际收窄,由此预测8月PPI环比回落,可能转负;结合基数因素,推测 11月 PPI 同比可能跌至-1.5%左右。11月PMI超预期下行主要与疫情有关,据统计本轮疫情封控城市GDP占比为2019年以来最高。需要看到9月以来PMI同比指标企稳,结合PMI同比周期性,预计11月PMI超预期下行只是短期的,后续扭转PMI同比指标的关键在于防疫政策的放松:按预计历史数据,PMI同比指标反转速度较快,且拉动长债利率向上的斜率较大。后市展望
利率方面,当前“基本面差”是共识:11月PMI跌至48%、几乎全面回落,11月高频数据“生产降、拿地弱、物流冷”,均指向疫情防控、稳地产等“拐点”级别政策的效果尚未显现。但“预期强”存在一定分歧:近期稳地产地产持续加码,疫情防控也不断优化,预计一系列组合拳正在路上。关注即将召开的大会:按惯例,12月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一两周内会开,预计对2023年政策定调偏积极,会全力稳增长、扩内需、促投资、稳信心,货币、财政会仍偏宽松,年底年初大概率降息、尤其是降LPR;很可能进一步松地产等。信用方面,需持续关注“赎回潮”余震。作为理财资金管理人的基金,多采用票息收益增强策略,这也意味着应对理财赎回委外资金,需要提前换仓至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如利率债,这是造成上周信用利差走阔的主要原因。快跌之下,部分资产的绝对收益价值已经显现,负债端稳定的账户可以关注短久期品种的信用挖掘。仅从骑乘效应的角度看,6M AA+和AA品种 3M骑乘效果快速抬升,短久期品种信用下沉价值提升。当前时点上用6M AA+企业债做3个月骑乘,有 19.81BP 的下滑回报;同时绝对收益在 2.71%,配置价值提升。转债方面,关注复苏博弈的节奏。疫情防控持续优化,发展与安全兼顾,建议关注市场对经济复苏的博弈。复盘表明近期相对强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消费与周期方向,以及部分景气度持续高位的成长赛道,考虑转债市场性价比后选择余地不大,但从配置角度看或仍有β收益。数据来源:Wind风险提示与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请投资者全面认识基金的风险特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在详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的基础上,谨慎投资。请投资者关注基金的特有风险,在全面了解基金产品风险收益特征,运作特点及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本文所引用信息和数据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和合法渠道,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仅供阅读者参考。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此文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派发、复制、转载或发布,或对本文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