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券商衍生品业务规模持续扩张截至三季度末衍生金融资产合计达1479亿元本报记者 周尚伃10月30日晚间,上市券商三季报全部披露完毕,41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710.38亿元,同比下降21.03%;合计实现净利润1021.25亿元,同比下降31.2%。仅光大证券、方正证券2家券商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虽然证券行业整体业绩承压,不过上市券商衍生品业务规模持续扩张,发展迅猛。截至三季度末,上市券商衍生金融资产规模较2021年末增长82%。同时,衍生品业务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衍生金融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在体现投资专业水平的衍生品领域,不少上市券商的衍生品类投资较好地抓住市场波动带来的交易机会,并持续加大衍生品业务布局,前三季度衍生品金融资产规模实现快速扩张。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上市券商衍生金融资产规模合计达1479.12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82%。其中,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4家券商的衍生品金融资产规模均超100亿元,分别为476.62亿元、296.65亿元、251.16亿元、105.99亿元,较2021年末分别增长53.75%、103.68%、64.72%、278.48%。场外衍生品业务市占率高度集中,上述4家券商的衍生金融资产占上市券商衍生金融资产总和的比例高达76%。中国银河非银金融行业分析师武平平表示,头部券商持续推进投资交易业务转型发展,去方向化,推动客需型业务发展,减少业绩波动,提高抗周期能力。券商衍生品金融资产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在机构化趋势下,券商尤其头部券商将融券业务作为机构客户服务的重要抓手,挖掘融券交易策略需求,拓展券源供给,增强机构客户服务能力。数据亮眼的不仅仅是头部券商,41家上市券商中,有20家公司前三季度衍生金融资产规模较2021年末增长均超100%,其中,长城证券、方正证券、东吴证券、华安证券、长江证券、南京证券、兴业证券、广发证券8家上市券商的增幅均超500%。当然,也有上市券商因衍生品规模、场外衍生业务减少、公允价值变动影响等原因导致衍生金融资产大幅缩水。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衍生金融资产规模的波动很大,和利润没有线性关系,增幅大可能只是去年基数较低,从趋势上并不好判断。并且,当前市场波动很大,国内可以对冲风险的手段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积极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梳理上市券商三季报发现,衍生金融资产的大幅增加主要则是受益于场外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中证协发布的最新一期场外期权交易商名单(第十六批)显示,目前券商场外期权交易商有45家,包括8家一级交易商及37家二级交易商,其中有5家二级交易商状态为“已进入过渡期”。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成为服务客户风险管理及资产配置的重要金融工具,也是营业收入的重要增长点,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延续增长态势。截至2022年6月末,证券公司场外金融衍生品存续未了结初始名义本金2.2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52%。广发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陈福表示,资本市场加速开放,证券公司衍生品业务发展迅猛,高护城河造就高集中度。衍生品业务具有天然法人资质壁垒,经营资质受到监管层的严格限制,截至目前,一级交易商(可与客户直接开展场内个股的风险对冲操作)仅有8家,场外衍生品业务要求券商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较强的风控能力以及丰富的客户资源。目前,多家上市券商通过开发及运用衍生品金融工具熨平市场波动,例如前三季度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的光大证券及方正证券(均为二级交易商),各自衍生品业务的发展也增强了业绩的稳定性。截至三季度末,光大证券衍生金融资产规模为13.94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154.68%,主要因权益互换及场外期权规模增加。而方正证券的衍生金融资产规模为4.38亿元,较2021年末大幅增长1725.85%,主要因开展套保及融资类收益互换业务等所致。其中,大力发展衍生品业务、中性策略业务、销售交易类非方向性业务一直是方正证券所坚持的战略方向。上半年数据显示,方正证券场外期权存续规模同比增长109.05%,收益互换存续规模同比增长1486.07%。近年来,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迎来了飞速发展期,市场规模大幅增长,并与场内市场形成了有效的互补,同时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泰君安表示,其发挥期货及衍生品工具优势,有效助力实体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国泰君安期货综合运用套期保值、场外期权等服务工具,帮助实体企业应对疫情及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截至2022年9月末,客户权益突破10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约27%,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额的市场份额为5.74%、创近年新高;公司积极开展“国泰君安避险”业务,前三季度权益类业务累计成交金额超过1100亿元,同比增长52%。同时,为应对市场挑战,前三季度,申万宏源把握衍生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发展改革大局、服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定位,力争为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发展创造价值。通过投研赋能和金融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定价和对冲交易能力,持续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创设,助力客户在不利市场环境中进行组合管理,平滑市场波动。前三季度A股上市券商投行业务表现稳健专家:四季度或实现进一步增长本报记者 昌校宇A股上市券商三季报披露收官。截至10月30日记者发稿,41家A股上市券商全部交出前三季度“成绩单”,整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尽管上市券商普遍承受业绩下行压力,但头部券商投行业务表现稳健,成其业绩重要保障。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41家上市券商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710.38亿元,同比下降21.03%。其中,自营经纪和投资收益承压的情况下,投行业务经营指标相对稳健,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总计429.98亿元,同比增长5.35%。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受内外因素扰动,A股景气度下降,与市场关联度高的经纪、资管、信用等业务均受到负面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全面深化改革,IPO维持常态化发行,叠加今年股权融资规模再创新高,投行服务实体企业能力继续增强,投行业务成为前三季度券商大类业务中的亮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前三季度,受到权益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及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等因素影响,上市券商经济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业务和利息净收入整体均有所下滑,而投行业务表现稳健。这反映出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券商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强。头部券商表现突出。以券商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排名,今年前三季度,中信证券以62.71亿元排在首位,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分列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实现46.57亿元、45.66亿元。增幅方面,中信建投证券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加32.40%,国泰君安、广发证券分别同比增加28.61%和28.56%。明明介绍,前三季度券商投行业务呈现三个特点:首先,投行业务竞争激烈,尽管业务规模整体有所扩张,但券商定价权略显不足,导致利润增长相对缓慢;其次,投行业务马太效应加剧,从投行业务净收入来看,前7家券商占比超61%;最后,随着券商将IPO与增发、并购等业务融合,投行业务成为投行与券商内部其他部门发挥协同效应的重要渠道。董忠云也认为,投行业务集中度持续上行。他分析称,“注册制试点以来,股债承销总规模持续上升,但细分来看,投行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正进一步向头部、大型券商集中,中小券商只能通过打造精品化、差异化定位来寻求突破。”“同时,随着注册制改革持续深化,券商投行业务除了核心的保荐和承销功能之外,定价能力、投资能力也日益凸显。券商投行逐渐从通道价值走向协同价值,投行业务与研究业务、投资业务、财富管理业务之间的协同作用愈加重要。”董忠云如是说。结合前三季度券商投行业务情况,明明预计,随着各类压制A股行情的因素逐渐减弱,A股有望逐步开启修复行情,四季度券商投行业务或将迎来进一步增长。明明认为,接下来,券商投行业务仍有提质空间,建议各家券商可把握多层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良机,针对不同融资需求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特色产品,从而加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伴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券商保荐、定价、承销等核心能力重要性凸显。董忠云建议,券商投行业务可从三方面持续提高执业质量:增强与研究、投资等其他业务条线联动,持续提升投行业务员工执业能力和行业研究能力,提升对项目的判断和筛选能力,从源头上筛选优质项目;继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健全完善质控风控体系,进一步夯实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相互制衡、有效监督的内部控制防线,做好风险防控;继续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定价能力,真正起到价值发现者的作用。图片 | 包图网 站酷海洛审核 | 孙倩编辑 | 李文终审 | 马方业
最新!41家上市券商三季报出炉,投行、衍生品业务有亮点
作者:证券日报 来源: 头条号 59712/23
上市券商衍生品业务规模持续扩张截至三季度末衍生金融资产合计达1479亿元本报记者 周尚伃10月30日晚间,上市券商三季报全部披露完毕,41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710.38亿元,同比下降21.03%;合计实现净利润1021.25亿元,同比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