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王蕊近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2年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暨2022中国证券业资产管理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财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晓立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和以个人养老金为代表的长期增量基金入市的背景下,公募基金市场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2019年后,券商资管大集合公募改造拉开序幕,券商资管积极寻求主动管理转型,公募化浪潮加速推进。在马晓立看来,券商资管开展公募业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券商的内部协同与资源联动上,投融联合是券商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经之路。如今,券商资管已在固定收益、权益投资、多资产投资等不同的业务领域展现出了自身特色。券商资管公募增速明显“尽管券商资管公募整体业务量还比较小,但近几年来业务的增速是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马晓立介绍,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券商资管公募管理规模首次接近1万亿元,达到了9752亿元。从结构来看,券商资管公募业务头部效应明显。其中东方红资管无论在管理规模还是产品数量上都稳居业内第一;其次是财通证券资管,公募非货管理规模也突破了1300亿元;此外,中银证券、华泰证券资管、国金证券资管等机构也超过100亿元,成为公募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从类型来看,各家机构普遍依据其资源禀赋,快速布局产品线,展现了差异化发展特色。目前行业公募产品类型已经比较全面,覆盖了固收、“固收+”、灵活配置、指数、FOF、REITs以及货币基金,其中固收类产品仍占较高的份额,占比超过了36%。资管新规以来,主动权益类基金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目前占比超过10%。基于这些年的实践观察,马晓立认为,券商资管开展公募业务同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证券公司内部的协同联动资源上。首先,券商资管有自身渠道的天然优势,第一桶金绝大多数来自券商营业部。随着券商财富管理转型的推进,和基金投顾业务的逐步成熟,券商更要求资管强化优质产品供给,发挥资产配置能力,为财富客户提供一揽子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从而实现资产管理向财富管理的转变。其次,投融联合是证券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经之路。因此券商资管与公司投行板块之间的协同也越来越密切。投行板块善于挖掘资产,而券商资管善于筛选资产、匹配资产端和资金端的需求,两者可以碰撞出许多火花——REITs就是典型案例。此外,券商资管还可以与研究所、两融、衍生品等板块联动合作。多元配置打造特色优势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各家券商资管在固定收益、权益投资、多资产投资等不同的业务领域展现出了各自的特色,乃至建立起了护城河。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共有东方红资管、中信证券资管、中泰证券资管和财通证券资管4家机构的权益类公募基金规模超过150亿元。“固收投资更是券商资管的传统强项。”马晓立表示,资管新规发布之后,券商资管积极推动产品快速实现净值化转型,逐步拓展固收公募产品线。一方面,根据资管新规配套指引,将过去的大集合申请改造为固收类公募基金(含保证金产品改造成的货币型基金)。另一方面,拥有公募业务资格的券商资管则积极发挥牌照优势,通过新发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固收+”基金等产品,积极布局低波动产品线。值得注意的是,各类资产管理机构都在传统股债投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资产投资,力求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多家券商资管发行了FOF、REITs、指数量化等公募产品,例如2021年券商资管新成立的FOF产品仅有6只(不同份额合并统计,下同),而今年以来,这一数据已达到了15只。马晓立指出,券商资管在开展公募FOF和REITs业务方面是具备优势的。公募FOF的投资对象是公募基金,与券商研究所的客户类型有比较高的一致性,在基金产品筛选、基金经理调研方面比较便利。公募FOF和买方投顾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券商资管可更多运用FOF产品与财富管理板块实现深度协同。而REITs发行工作实质是基础设施资产的IPO,是类投行业务。券商资管多年来在资产证券化方面积累了客户储备、项目经验、团队能力,都可以为公募REITs的展业提供助力。公募REITs试点一年多来,券商资管充分发挥整合发行能力、定价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通过投资与投行之间的联动,衔接一二级市场,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和以个人养老金为代表的长期增量基金入市的背景下,公募基金市场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公募赛道上,券商资管作为一支重要的发展力量,将以客户财富保值增值为核心使命,持续打磨投研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发展道路上更加奋发有为。”马晓立表示,财通证券资管也将继续做出更有意义的探索,携手合作伙伴与同业机构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与实体经济和基民财富管理需求。
券商资管公募业务渐入佳境打造特色化产品护城河
作者:证券时报 来源: 头条号 68812/24
证券时报记者 王蕊近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2年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暨2022中国证券业资产管理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财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晓立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和以个人养老金为代表的长期增量基金入市的背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