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专精特新 » 正文

“专精特新”的下一轮里程

作者:经理人杂志 来源: 头条号 83512/25

“专精特新”符合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和成长逻辑,专业化是起点,精细化是保障,特色赢得竞争,创新促进发展。那么,对于万千行走在“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企业来说,如何更好地理解“专精特新”四大维度?当前专精特新企业有哪些发展问题?未来如何让

标签:

“专精特新”符合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和成长逻辑,专业化是起点,精细化是保障,特色赢得竞争,创新促进发展。那么,对于万千行走在“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企业来说,如何更好地理解“专精特新”四大维度?当前专精特新企业有哪些发展问题?未来如何让“小巨人”更好地成长?如何激发涌现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本文给出了可选择性建议。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文/本刊编辑部

新一批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审核已经在紧锣密鼓进行。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成果如何?以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为视角,他们的新使命又是什么?

2022年10月,安永联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国际校区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组成“专精特新”联合课题研究组,共同发布浙江大学郭斌教授带领联合课题组撰写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创新与发展报告(2022年)》。

该报告以深度挖掘上市公司专利数据、年报中财务数据及文本数据的多元数据融合方法,以71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挂牌)公司①为样本,对“专精特新”概念进行重新解读和深度思考,指出了四个维度之间的发展关系,专精特新企业的区位分布特色,创新发展战略选择与企业之间的成长质量关系,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四个典型问题,以及展望未来的主要机遇等等。

围绕于此,《经理人》联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共同推出了本组报道,一方面,希望以700+专精特新上市(挂牌)公司为鉴,知得失,辨优劣,为我国中小微企业向更健康、更优质的成长方向提供参考和思考;另一方面,希望再度重视“专精特新”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细分产业链中,超大规模企业、大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能够取长补短、上下协同,通力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群,重塑中国制造的企业力量。

对概念重新解读和深度思考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在政策建立初期就有较为明确的表述,也就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但是在其内涵界定和评估指标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不但会对政策实施有一定影响,还可能造成中小企业在自身战略和发展方向的认知上出现偏差,因此这里将会在基于对“专精特新”特征的综合理解上,对“专精特新”进行四个维度的重新解读和深度思考。

“专”意味着长期主义,意味着长期的坚持和坚守。同时,“专”还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方向,尤其是业务布局上的聚焦。不仅如此,“专”还意味着能够为客户持续带来价值,许多“小巨人”企业聚焦ToB业务,对客户需求的持续洞察,也是通过专业化在客户价值创造上的持续创造力量。

“精”以能力为基,产品和服务直接体现其企业的品质水平高低,通过不断打磨以实现精细化,并实现更高的盈利能力甚至定价权,是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体系占据优势地位的一大能力。除此之外,更深层次的“精”则是管理的精细化,通过对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最终在产品、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构建体系性的优势。

“特”则是指特色化、差异化,对于企业来说,在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上的差异化能够成为企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过企业还要注意牢固自身差异化优势的“护城河”,在市场博弈游戏中,持续探索新的差异化优势以强化“模仿壁垒”。

“新”意味着企业要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在创新能力上进行持续的投入并非易事,但在成长为“小巨人”企业,乃至单项冠军企业的过程,势必要跳出“容易做的事情”带来的短期收益,走出自身舒适区,以业务增长为核心,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采取以上哪一种维度,对于那些已经成长为“小巨人”的企业,还要基于已经进入存量博弈的中国情景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于“专”,“小巨人”企业要在保持专业化的同时,思考如何通过一些更为高端、技术含量更高、生产效率也更高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来提升制造业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于“精”,企业要在打破单一产品或细分市场定位的天花板的同时,在跨产品或跨细分市场过程中保持精细化优势;于“特”,采取蓝海战略不但能够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还能在存量博弈的时代不断追求更高的性价比;于“新”,除了在技术层面不断累积竞争优势,企业还可以根据中国庞大的本土市场所带来的增长机遇,在新兴产业寻找更多的创新与增长机会。

“专““精”“特”“新”关联性

浙江大学“专精特新”联合课题研究组通过对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进行数据获取和分析生成词云,以此来了解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认知对其战略选择与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其中“持续”“创新”“工艺”“长期”“优化”是频数最高的5个特征词,而这些也正是“专精特新”的核心特征 词。

不仅如此,“专、精、特、新”这四个维度之间还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也就是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来说,这四个战略方向并不是割裂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关系。这一点也在行业层面上侧面得到了印证。

从行业层面的战略分析来看,在各行业“专精特新”四维度特征的平均词频统计中发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专”“精”“特”“新”词频总数最多的三个行业。同时,在“专精特新”四维词频Top5行业分布中,也能看到不同行业在战略关注维度组合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图表1)。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态度及分布特色

●景气预期“喜忧参半”

整体来看,当前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背景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企业对于由此所伴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在景气预期各维度词频统计中,需求、业务以及竞争维度的企业景气整体上以积极词频占主导,成本维度上积极和消极认知词频相当;而在机会和挑战的感知上则是挑战远多于机会,而这也印证了当前企业对于景气预期的谨慎态度以及所感受到的显著压力。

从企业层面来看,大部分企业在需求和业务上的预期积极。在成本景气指数中,企业分布较为均匀,预期各不一致,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在竞争景气指数中,多数企业集中于两侧,对竞争预期积极和消极两级分化。在机会和信心景气指数中,大部分企业预期消极,并认为在此阶段外部挑战多于机会。

从行业层面来看,对六维度景气预期按照行业进行排名,在至少三个维度进入前五名的行业有6个,分别为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该6个行业的景气预期整体而言比较积极,行业内企业拥有更为多维的发展空间。

●与经济水平正相关

1)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省份

719家专精特新企业在省级行政区(仅包含中国大陆地区)上的分布呈现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性。

样本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共80家,约占11%)、江苏省(共73家,约占10%)、浙江省(共61家,约占8%)、上海市(共55家,约占7.6%)、安徽省(共44家,约占6%),这五个省份共拥有专精特新企业313家,占总样本数的43.53%。

从聚焦省份的行业分布来看,各省排名前列的行业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例如,位于广东省的80家专精特新企业中,有34%的企业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的企业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比如弘亚数控、中海达、光峰科技、莱宝高科等;浙江省和安徽省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占比前五的行业具有一定的特色,比如在浙江省的61家专精特新企业中,高达21%的企业属于通用设备制造业,另外还有13%的企业来自于专用设备制造业。代表企业有思进智能、沪宁股份、大元泵业等。

将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省份的“专”“精”“特”“新”维度排名,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西、湖南、河南、天津9个省份包揽了前20个席位。

绩效表现方面,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在10以上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计18个。根据“增长率”“效率”和“盈利性”三个绩效指标排名,榜单Top5共包含9个省份,其中有4个出现在“专”“精”“特”“新”四维度榜单中,占比44.44%。在上榜名单中,江西省和上海市在三个维度均位列前五名,广东省在增长率和效率两个维度均位列前五名,湖南省在增长率和盈利性两个维度位列前五名。

2)城市主力行业呈差异分布

专精特新企业共覆盖155个城市(含直辖市)。拥有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最多的前五大城市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苏州市和成都市,该五个城市共拥有专精特新企业171个,占总样本数的23.78%。

专精特新企业在地理区域上呈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其中,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有213家,位于京津冀地区的企业有86家,位于粤港澳地区的企业有76家,三个经济区域内的企业占总样本的52.16%。

各城市的主力行业存在差别,但从分布形态来看,大多数城市的专精特新企业集中于少数行业,并且各城市的主要行业分布显示出一定的地区特色。例如,上海市的优势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北京市则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医药制造业分布上领先于其他城市;深圳市则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中布局。

战略选择攸关企业成长质量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于其盈利能力也是重点关注的一环。令人欣喜的是,这些企业在盈利能力有着较好的表现。

从上市企业年度报告中的ROA(总资产收益率)和ROE(净资产收益率)这两个重要的盈利指标来看(图表2),2021年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平均ROA和ROE分别为4.01%和8.02%,均高于非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盈利指标均值。这意味着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整体发展质量较好,正在逐渐成为增强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力量。

●市场战略:均衡、专新、精特

而从细节来看,基于企业在“专”“精”“特”“新”四个特征维度上的得分,采取聚类分析方法对企业样本的“专精特新”战略进行聚类②后,发现分为均衡战略、专新战略和精特战略这三种。均衡战略企业其“专精特新”四个维度都要高于企业平均水平和参照组水平,呈现出了四字诀全面贯通的特征。而专新战略和精特战略的企业,则分别在“专”+“新”和“精”+“特”这两个维度上高于平均水平。

那么,对于采用不同“专精特新”战略类别的上市公司之间,是否存在绩效上的差异?浙江大学在以效率、盈利性和增长率三个方面作为企业绩效的测度维度后发现,采取均衡战略将对企业的效率、盈利性和增长率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采取专新战略对企业的效率和增长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却会对企业的盈利性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采取精特战略将有助于企业实现更高的增长,但对企业的效率和盈利性没有显著影响。

●技术战略:聚焦、持续、合作、混合

整体来说,报告包含的719家上市公司在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平,其中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达到26.4%,平均研发投入强度8.1%。那么,专精特新企业通常会采用哪些类型的技术战略?哪些技术战略更有利于企业获取高质量的创新产出?

通过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的方法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战略类型进行识别后,主要呈现出聚焦性战略、持续性战略、合作型战略以及混合型战略四种技术战略类型。

采用聚焦型战略的企业在技术领域上的分布较为聚焦,因此专利集中度指标(企业技术搜索行为的聚焦性)、专利自引率(企业技术搜索行为的累积性)的均值相对较高;采用持续型技术战略企业的专利持续性指标(企业技术搜索行为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表现最为突出;采取合作型技术战略的企业在专利合作比例指标(企业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对外部资源的利用程度)上有较为突出的表现;混合型战略企业则是前三种战略的复合形式。

直击四个典型发展问题

增长动力有所不足。浙江大学将2022年的719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样本作为整体与其它非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共9443家)进行比较后,发现虽然专精特新企业的效率和利润率均高于非专精特新企业,但是却没有呈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从企业的培育角度上看,从“小巨人”成长为单项冠军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因此其成长性至关重要,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专精特新企业还需要关注增长疲软的现状。

创新势力尚需增强。在《2022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③中,对中国上市A股企业进行了创新势力和创新效率分析,基于这些基础数据可以看到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是否与非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存在创新势力和创新效率上的显著差异(表3)。

可以看到,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尽管在创新效率上高于非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但是创新势力企业有所不足。因此,针对创新势力评估的基础数据——研发投入规模、研发人员规模、专利规模数据、平均销售利润率这四个方面,专精特新企业还需要继续提升。

技术合作战略有待优化。采取合作型战略的企业在专利质量和专利强度上的创新绩效表现都显著低于采取其他创新战略的企业,这可以说明,采取合作型战略的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着创新质量不高、创新数量不足、成果转化困难、合作有效性不高等问题。

技术创新深度需要提升。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专精特新企业的第一项“专”字诀,意味着战略聚焦的自我强化趋势,最终形成产品领域和业务结构上的聚焦。但是目前专精特新企业整体在单一领域技术深度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在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的低自引率上,反映出企业在技术深度上存在的问题,在技术专业化和持续技术积累上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两个机遇激发未来成长韧性

国产替代是中国本土企业正在面临的一个趋势性的巨大增长机会。

总的来看,2021年的719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中,提到过国产替代的有318家企业,占总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的44.23%。进一步分析战略视角和威胁视角国产替代在企业关注上的相关性,发现二者是显著相关的,相关系数为0.542,证明企业采取国产替代战略在相当程度上是与感知到的国际垄断、技术获取的难度增加或技术封锁的威胁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在每一行业内,企业所提及的战略视角国产替代的词频数量均明显高于威胁视角国产替代的词频数量。从行业分布来看,累计词频数量较高的行业多为制造业,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此外还包括少数服务业,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不少行业中关注国产替代的企业占据其行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的一半以上,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卫生以及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中的企业占比更是高达100%。比如圣邦股份、高澜股份、恩捷股份、坤彩科技、欧科亿、诚益通、长川科技、神工股份、芯朋微、力合微、吉冈精密等均受益于各自细分领域的国产化替代,并且个别企业已经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涌现,数字化正成为企业寻求发展和创新变革的另一机会。

在本报告包含的719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中,其年报共提及数字化关键词7674次,平均每家公司提及10.67次。样本上市公司关注最多的是物联网,其次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Top3词频被关注总数均超过1000次;Top5词频均与数字化技术有关。此外,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关注则较为分散,除智能家居、智能电网、自动驾驶外,对智能穿戴、智能机器人、智慧农业、智能医疗也均有关注。

行业分布方面,本报告涉及的37个细分行业中31个行业对数字化有所关注。对数字化关注最多的两个行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459次)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165次),其次是仪器仪表制造业(977次)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829次)。

每个行业在数字化的具体关注上均有自己的特点。在底层技术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整体而言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5个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技术关注相对较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关注较为明显。在技术应用场景方面,智能家居成为被关注最多的场景,其次是智能电网;此外,仪器仪表制造业更关注智慧农业与智能交通,通用设备制造业则更关注智能机器人。

①本次报告研究样本为2021年及之前在A股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京证券交易所、新三板上市或挂牌企业。

②聚类是将研究对象分类到不同组群,使得同一组群内部的对象具有极高相似性,而不同组群之间有极高差异性的分析过程。

③该报告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深圳报业集团深新传播智库于2022年8月联合发布。

注:本文所列图表均出自《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创新与发展报告(2022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