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统计,我国2016年骨科手术总量达290万例,2017-2021年保持10-15%的增速增长。据《Nature》介绍,目前中国每年约有2000万例骨科病例,其中4/5需要手术治疗,涉及到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运动医学类、颅颌面外科类,完成这些手术需要较好的医疗方案以及大量骨科耗材。手术治疗骨科病是医学界普遍使用的方法,通过置换手术,把表面坏死的软骨去掉,换成金属、陶瓷、聚乙烯人工假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手术存在不少痛点和难点:1.术前方案设计过度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能力,增加了定制骨骼模型、方案设计精准性和手术操作难度;2.因每个患者实际问题不尽相同,无法契合实际的个性化需求;3.患者手术后翻修率达20%以上,患者面临二次手术痛苦等。事实上,国内外一直在探索新的置换技术,希望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在国外,美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3D打印技术的研发,2006年新工业技术曙光初现,美国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对患者进行关节置换,由此3D打印技术进行关节置换作为新工业技术进入到临床应用阶段。在国内,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也得到广泛的探索和临床实践。2014年,北医三院骨科累计已植入3D打印人工假体78例,完成了多项脊柱与关节产品的前期开发与专利;2015年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批准了中国首个3D打印髋关节产品。据人民论坛网相关报道:2022年服贸会上,中关村翠湖科技园企业纳通科技集团旗下纳通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推动产业转化的——“半个性化全膝置换用人工关节”和“个性化全膝置换用人工关节及其配套手术导板”2项国际首款骨科植入物产品惊艳亮相,推动膝关节置换手术走向个性化定制时代。国内外医学界同时瞄准3D骨科打印技术,可见该技术在关节置换领域个性化应用场景十分广阔,不仅有利于促进该领域技术进步,还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纳通科技集团建立3D打印中心,致力于3D骨科技术研发与生产,临床应用成果显著。
个性化定制,尽显优势纳通3D骨科打印技术是一种三维立体技术,又称为"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或"增材制造技术(additive manufacturing)"。其原理是通过X线、CT和MRI对所要打印的部位进行摄影,将所得到的图像信息数据化,以医学影像软件常用的"DICOM"格式导出;根据最终的打印需求对图像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利用3D打印机根据"STL"格式的数据化信息重建打印物;通过对打印物进行后期处理和性能评估后,以达到临床应用效果。与传统技术相比,3D骨科打印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成本低,交付迅速3D骨科打印技术直接用三维数字模型制作零件,不需要开模等流程,降低了成本,使制造零件的单位成本更合理;传统注塑成型技术,需要大规模生产冲抵模具,装配和生产的综合成本较高。而且,传统制造方式需要15-60天才能产出零件,患者多等一刻,就增加一分痛苦。采用3D骨科打印技术,预定后第二天就能制作完成,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除可以快速满足患者需求外,还能够在生产中快速迭代和动态修改零件,实现按需定制。不限零件形状,提高库存利用率传统技术减材制造,需在材料块中移除多余材料,才能得到想要的零件,因此材料损失会很大,而且需要对材料块大量制造和采购,大量库存导致前期投入成本增加。3D骨科打印技术可做到不损失材料,并且可以打印成复杂的几何形状,包括各种集成功能,根据零件尺寸进行自主设计及打印,成本仅为机加工零件的一小部分,减少了实物存储,库存管理也更高效。定制个性需求,拓展医生发挥空间3D骨科打印技术的灵活性,给医生设计手术方案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还可根据患者对现有产品的反馈,不限次数及时调整方案。纳通3D骨科打印技术堪称行业内创新的典范,拥有金属材料、尼龙材料及聚乳酸材料等多种打印工艺,已完成2000余例手术导板、个性化植入物的产品、设计加工以及临床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加高效的完成个性化治疗。
创新引领,场景应用广泛据统计,3D骨科打印已在医疗行业有大规模应用,使用纳通3D骨科打印技术的医疗机构一致认为,通过3D打印骨科技术提供打印人工膝关节、髋关节、骨骼模型等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带来的是一场关节置换应用场景的新变革。术前模型打印服务可以通过患者医学影像数据重建,快速制造1:1骨骼模型,提供术前模型打印服务,帮助医生准确地了解患者病情特征,进一步预估手术方案,使手术更加精准。个性化手术导板服务通过数字骨科技术,根据患者病情预先进行手术模拟、假体选型、位置安装等,以确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制造的手术导板可以进行常规高温灭菌,在术中可以与骨面全部贴合,实现手术的准确定位,此项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截骨矫形中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应用案例。个性化关节垫块服务根据患者骨量情况设计个性化垫块,使用激光选区烧结工艺,将钛合金粉末逐层烧结至所需形态,来满足一些骨量缺失的患者;产品与患者骨骼实现高度匹配,无需再次修整;产品表面为钛合金多孔结构,更有利于骨整合。个性化人工椎体主要应用于脊柱椎体置换,通过患者影像重建病椎形态,根据患者生理曲度、椎体形态设计个性化人工椎体,与上下椎板完全契合、同时增大接触面积,从而获取更好的稳定性,提高手术成功率。这些应用场景已在全国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应用,应用效果已在临床中得到了印证。
持续探索,造福更多患者“推动医学技术进步,引领医疗产业发展,帮助患者以最小代价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是纳通人的使命。”3D骨科打印技术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为解决个性化重建假体的刚需,实现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模式的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与‘精准化’治疗,造福更多患者,我们纳通成立了3D打印中心。”国内从事3D打印的企业较少,没有更多的案例可以借鉴,所以摸着石头过河成为研发的常态。打印设备参数设置就是一个首要难题,参数设置需要反复实践,为了拿到第一手数据,需要大量的临床案例积累和耐心的等待,反复实验对比。纳通3D打印中心技术研发团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最终成功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扫描参数模板。制造精准的模型并不是纳通3D打印中心技术研发团队能独立完成的工作,还需要与医院的医生反复沟通,将医生需要的、契合患者实际的模型以即刻进入临床应用的状态呈现出来。这样的过程虽然有些复杂,当看到打印成果在医生的操作下,切实帮助患者减少痛苦,恢复健康时,大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结语2017年,中国工信部、发改委、国家卫计委以及财政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了《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其中提出要建立“3D打印+医疗”的示范应用。2018年,3D打印技术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重大专项之一,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国产创新和替代,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3D骨科打印技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纳通3D骨科打印技术以中国式创新,走在行业前端。未来,纳通科技集团将以持续的技术创新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整合全球创新产品和技术资源,加大研发投入,为患者和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是一家全产业链发展的国际化医疗健康产业集团。纳通的核心业务涉及医疗内植入物、智能外科设备、生物基材料、防疫物资等领域,其中骨科植入物业务始于1996年,旗下拥有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纳通的产业布局国内外,在北京设有职能管理及研发总部,在天津拥有正天、伊宁、纳通防护等品牌制造基地及天津研究院;国外产业主要布局在欧洲,在德国建有欧洲精密制造中心及研发中心,在芬兰建有生物基材料研发及制造基地。纳通坚持创新驱动,目前申请700余项专利。此外,纳通积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投资国药集团医疗器械业务板块,在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及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持股40%。纳通成立以来,先后被评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杰出贡献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北京民营企业百强”“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集体”。
北区硬科技(一) | 纳通3D骨科打印技术,惠及数千万患者
作者:实创科技园 来源: 头条号 55412/25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统计,我国2016年骨科手术总量达290万例,2017-2021年保持10-15%的增速增长。据《Nature》介绍,目前中国每年约有2000万例骨科病例,其中4/5需要手术治疗,涉及到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运动医学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