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市场价格总体平稳,新动能持续成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大局稳定。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多发广发等多重挑战,中国经济在工业生产、投资、消费等领域复苏步伐受到干扰,但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也有亮点出现。不过,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仍然老调重弹,用“令人失望”“停滞不前”等字眼描述中国经济数据。1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经济学者认为,近期中国总体消费的增长率相对不足,主要是受多重压力叠加影响,但中国经济依然展示出足够的韧性和弹性,这是受到全球宏观经济研究界高度认可的。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期也在提升。 总体延续恢复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11月份,受疫情短期冲击加大影响,工业生产有所回落,但从累计看,保持总体平稳。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较10月份回落2.8个百分点。1—11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较1—10月份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尽管增速放缓,但我国工业结构升级态势未变。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汤魏巍15日表示,新能源、新动能产品高速增长,彰显工业经济韧性。其中,高技术产品增长较快,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民用飞机、民用无人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1.2%、30.8%、24.3%。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11月,受疫情等因素冲击,消费市场明显承压,市场销售降幅有所扩大。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付加奇15日分析称,11月份本土疫情波及全国多数省份,居民出行减少、消费场景受限,非必需类商品销售和聚集型消费受到明显冲击。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其中,商品零售下降5.6%。同时,线上消费需求释放带动作用明显。1—11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增速明显快于线下商品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1%,比1—10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自9月份起占比连续提升。 付加奇强调,11月份市场销售承压主要是受疫情短期冲击影响,消费市场提质增效态势没有改变。随着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地落实,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逐步见效,消费市场发展韧性持续显现,居民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市场销售有望稳步恢复。 11月,连续七个月回升的基础设施投资成为经济运行亮点。1—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9%,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也出现快速增长。1—11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9%,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4.6个百分点。其中,以电子、医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相关投资大幅增加。 英国广播公司(BBC)15日称,对疫情的持久焦虑,让中国经济的复苏势头没有想象中那么快。然而,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消费信心的提升已经显现。近期,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将中国明年GDP增长预期从之前的5%上调至5.4%。摩根士丹利表示,预计中国经济将从明年3月初开始改善。 中国经济政策经受住考验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发布后,一些西方媒体就开始渲染中国经济“疲软”“遭遇重创”,吸引力不如以前,并宣称这主要是受防疫政策所累。但1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经济学者普遍认为,不能否认我国经济在11月确实遭遇严峻挑战,但仅抓住一段时间内的部分数据就说中国经济“不行了”,不是客观的分析。上述经济学者还强调,过去3年间,我国基本实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也应该采用更加宏观、综合的视角。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15日表示,11月份,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需收缩进一步显现,国内疫情大面积反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大,对经济运行制约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依然实现工农业稳定增长、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市场价格总体稳定、高水平开放继续显效、新动能积蓄增强以及民生保障不断加强。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14日在一场演讲中表示,中国市场规模巨大,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且具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的底气”。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1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近期正持续回暖,尤其是消费数据虽然屡遭疫情和外部需求不足的冲击,依然保持足够的弹性和韧性。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网15日的一篇文章承认,在全世界饱受疫情困扰之时,严格的防疫政策令中国在内部维持了大致正常的经济秩序,国际订单涌向中国,促使2021年出口大幅增长21.2%。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GDP同比增长2.3%,实现了百万亿的历史性突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达8.1%,人均GDP达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 陈佳对记者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的考验,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经受住各方面检验,“六稳”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 国际社会提升对中国经济预期在中国防疫政策近期调整优化后,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期也在进一步提升。俄罗斯Finversia网引述俄经济分析师谢尔盖·卢宾的话预测称,中国经济将在明年上半年温和复苏,并在年底加速复苏。《华尔街日报》称,对全球经济而言,中国经济增长加快的前景应有助于抵消美国和欧洲预期中的经济衰退造成的拖累。 韩国“newspim”新闻网站14日报道称,外界对2023年中国经济恢复的期待感正大幅提高。相关领域专家认为,全球资金将大量流入人民币资产市场。中国的航空、旅游、餐饮、住宿等内需消费经济的恢复将加快步伐。一些韩国媒体认为,中国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半导体、钢铁等一些韩国产业将从中受益。日本媒体也称,在华日企对未来的经营活动表示期待。 瑞士《金融和经济报》15日报道称,根据中方日前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国未来将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并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报道提到,中国将发展文化和旅游,扩大能源、交通、物流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投资力度。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在当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扩大内需是提振我国经济增速的重要举措,具有比较强的必要性。杨德龙说,随着疫情管控措施逐步优化,消费有望迎来反弹。从长期来看,通过刺激消费、增加投资增速,扩大内需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使我国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1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随着扩大内需、调整防疫措施等各类有利经济发展的政策影响逐步显现,中国经济将开始受惠。相信明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将逐渐转强,有望显著反弹,2023年GDP增速或将超过5%。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 环球时报驻德国、日本特约记者 青木 杨君 王逸 韩雯 柳玉鹏】
中国经济保持恢复彰显韧性,预期复苏步伐明年加快
作者:环球网 来源: 头条号 75412/25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市场价格总体平稳,新动能持续成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大局稳定。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