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财报为何守住了增长平台数据也印证了中国经济复苏的趋势。近期,中国各大互联网科技企业进入财报发布季。作为平台经济的代表,这些财报数据一直都是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窗口。8月23日,京东发布今年第二季财报,净收入为2676亿元,同比增长5.4%,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4亿元,同比增长450%。美团的情况也不错,第二季度实现营收509亿元,同比增长16.4%,超出市场预期的485.9亿元。拼多多二季度的营收则为 314.4 亿元,净利润为88.963亿元。为何疫情之中各家财报数据反而变好。在我看来,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市场网络正在通过创新、改变经济活动模式,逐步消化疫情造成的不确定,在确定这种“不确定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活动。毋庸讳言,中国现在仍然处在各地疫情散发,经济活动仍然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干扰经济,但是,当这种“不确定性”已经具有某种程度的“确定性”时,人们就基于这种不确定性进行经济活动,趋利避害,制订计划,建立备份方案,采取新的行为模式,把这种不“确定性”消化在预期中,由此,减弱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比如,人们在疫情期间,消费大量转到线上,平台拥有更现代化的配送体系,这使得人们仍然维持了消费。疫情期间,呼吁居民非必要不购物,但人们购买的那些巧克力、冰激凌、新鲜水果,恰好反映了强健的供应链,以及供应链快速转变,消化疫情影响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这正是中国市场、中国经济面对疫情的底气。疫情导致了经济活动的变化,变化消化了不确定性,激发了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反过来,新的商业模式,也会把复苏红利传递到普通人身上。疫情下的“涓滴理论”在各国提振经济的措施中,往往会提到“涓滴理论”(trickle down economics),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直接给予贫困阶层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投资,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各国的免税政策,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都或多或少的与这个理论有关。比如,税收优惠政策,先给到企业后,导致企业投资扩张,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增加、工资上升,最终,优惠政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红利就流入到国民手中,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从技术创新、商业创新的角度看,也存在这种涓滴效应。创新型企业起到了把技术红利扩散的作用。更具体的说,一个在华为门口卖烧烤的老人,他的价格肯定会更高一些,这就是华为创新红利的流出。一个地区这样的企业多了,工资普遍升高,红利就会慢慢外溢。到大城市做一个骑手,是一个初中文化的西部地区男青年,所能得到的互联网红利,虽然这个红利比起程序员、产品经济、创业者要少,但这个红利可以让他在自己老家县里最好的地段买房。经济复苏也有类似效应,因为企业更能在风险中,找到新的模式。美团作为生活服务平台,拼多多作为新电商平台,引领了新模式的转变,并呈现在数据上。而财报数据背后,是供应链上激发出更多的供应商、更多的岗位,更多的劳动收入。最终,这些复苏红利流转到普通人的手中,进而带动经济进入良性复苏的循环。所以,这些财报数字,预示着经济的进一步复苏。
疫情不会一直下去,中国经济的这种“韧性复苏”预示了信心与未来,这必然带来复苏红利向更多普通劳动者的传递。他们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