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下一代超级新药会从哪个领域实现突破?数字化技术将如何影响和改变生物医药发展进程?要攻克困扰人们已久的疑难杂症,科学界还能在哪些方面努力?这些事关生命健康的重要话题,相信是所有人都共同关心的。昨天,在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大会上,围绕上述热点问题,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企业家给出了解答。正如与会的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所言,当今在生物医药领域,新技术的涌现就如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可以说,这是一个竞争局面开放、创新价值凸显的时代,是国内生物医药界必须牢牢把握机会的时代。未来或藏在“新”与“旧”之间药物研发的突破口,或许藏在最新科技和古老传统之中。两位顶尖科学家昨天的发言揭示了这一点。从青霉素到阿司匹林,在过去100多年人类应对疾病挑战的成就中,小分子药物或者说化学合成药曾长期扮演关键角色。但如今,局面已然天翻地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在视频演讲中对药物发展历史作了一番梳理,并对未来前景给出了线索。苏德霍夫说,小分子药物的研发起步于1900年左右,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达到巅峰。当时,全球80%以上的新药研发经费都投入到小分子药物领域。可如今,该比例已不足20%。取代小分子药物站到舞台中央的是生物制剂,也就是蛋白质类药物,包括抗体药、胰岛素等。生物制剂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大约在10至15年前发展到顶峰,目前其研发投入仍占大型药企研发费用的70%以上。近年来,DNA、RNA、细胞疗法等成为更新一代代表未来的制药方向,典型的就是mRNA疫苗。目前,这部分研发虽然只占总费用的5%,但因为疗效出色,比例正在迅速增长。苏德霍夫认为,新疗法、新理念,为攻克那些让社会不堪重负的疾病,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等脑部疾病带来了希望。与苏德霍夫的关注点相对应,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则强调了中医药的价值。他表示,中医药在慢性、非传染性复杂疾病的防治,包括“治未病”方面,都有独特价值,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据他透露,目前中医药正随着产品和标准的国际化走出国门。我国已和几十个国家签订中医药合作的政府间协议,有15个中药、50多个相关标准被美国药典采纳;有超过80个标准被欧盟接受。对于在将来进一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陈凯先认为中医药将大有可为。人工智能可能是关键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融合,是当今生物医药产业界最值得关注的方向,特别是以人工智能(AI)、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已成为当今制药领域最热门的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说,未来AI一定是制药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而且,目前AI几乎已覆盖从药物靶点发现一直到临床研究的全流程,发展实在太快。蒋华良强调,如果药物研究者不掌握AI技术,那么可能无法赢得竞争。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表示,阿斯利康正在与各国的信息技术创新团队合作,加速药物研发进程。在英国,他们正与专注于药物早期研发的AI公司合作,一起寻找潜在的药物靶点;在瑞典,他们利用AI加快分子的设计和合成;在美国,他们刚刚与领先的大数据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来推动肿瘤的精准医疗和药物研发。在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敏所畅想的未来医疗架构中,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扮演着核心角色。将来,佩戴着各种可穿戴设备的患者将可通过“元宇宙”接入远程诊断系统,其中,AI是精准诊断的重要助手,机器人则将深度参与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在医疗机器人领域,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杨广中的观点更具权威性。他表示,如果说第一代手术机器人是工业机械臂改造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分别以达芬奇机器人和专科手术机器人为代表,那么,当前的手术机器人正处在从第四代向第五代机器交替的进程中,它能充分整合影像、导航、手术等多种机器人技术以及AI。此外,能够深入体内直接对患处给药的微纳机器人也是很有前景的一个方向。“我的梦想将在上海实现”如果说当今生物医药领域正处于“创新寒武纪”,那么上海则占据着很有利的位置。许多与会专家和企业家都对这片热土寄予厚望。在“AI+制药”领域,上海已迅速成为高地。蒋华良透露,去年他所在的上海药物所与张江集团共同发起成立张江AI药物研发联盟,仅仅一年时间,成员就快速扩展,而且吸引到国内大型药厂及跨国巨头,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创新共同体,这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医疗机器人领域,张江也形成了很好势头。杨广中表示,如今张江在腹腔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腔道机器人方面都有很好布局,“我认为上海作为产业桥头堡和人才高地,可以进一步吸引手术机器人研发和产业资源的集聚”。在王磊看来,上海是未来药物研发非常重要的区域。目前,阿斯利康已在上海布局AI创新中心,投资细胞诊疗创新企业。上周,王磊在向全球董事会汇报时,给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考虑到中国在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和制度优势,未来的药物方面,中国创新必将引领世界。着眼于进一步放大上海优势,他还建议政府部门能搭台,发挥制度优势,加强在医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跨领域合作创新,打通数据壁垒,使上海能在数字医疗领域实现领跑。作为光催化领域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光化学家藤岛昭得到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正在上海理工大学建设实验室。他表示,很看好在上海打造出全球最先进的光催化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形成一流成果。谈到未来,老先生非常动情地说:“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科学家像我一样,愿意来上海工作和生活。同时相信我的光催化梦想能在上海、在中国实现。”作者:张懿编辑:施薇
“创新寒武纪”,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大有可为
作者:文汇网 来源: 头条号 102912/26
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下一代超级新药会从哪个领域实现突破?数字化技术将如何影响和改变生物医药发展进程?要攻克困扰人们已久的疑难杂症,科学界还能在哪些方面努力?这些事关生命健康的重要话题,相信是所有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