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人员众多、业务类型全面的大规模所,中小规模律所往往缺乏适应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定位不明确、业务细分不清晰,甚至对于整个市场环境也缺乏了解,这也成为了许多中小规模律所的发展掣肘。
虽然,从上述两份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律所数量无论从全国(2020年的3.4万家到2021年的3.65万家)还是上海(2020年1079家到2021年的1776家)都有所增加,但是中小规模律所所面临的挑战并没有减弱。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推介和营销模式难以展示律所的价值,客户在选择律师或者律所的时候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阔,选择机会更多,更倾向于“货比三家”,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更是推动了法律服务对于社会广泛层面的普及度,律所如何提升和展现自我价值变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虽然大规模律所的占比在全国层面来看平均不超过5%,但是头部律所的扩张势态已不断增强,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提升对优秀律师人才的吸引力,中小律所受到的冲击更大,律所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的,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疫情大流行还尚未结束,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对于各个层面的挑战也越来越明显,中小企业和个人在这一情形下同样受到冲击,这也导致他们的法律服务需求或支付能力受到影响,进而使得以这一客户群体为主要目标的中小律所难逃影响,传统业务无法开展,市场竞争力进一步降低。
大变局时代中,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律所必须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借助工业发展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革新和市场的需求推动了工业的进步和发展,经过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三大工业革命之后,市场对于企业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要素重置和高速流动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发展的速度,以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时代业已到来,工业发展追求的内容已经从传统的“攻城略地”模式发展成为提供灵活性、数字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组织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晰。通过高效的信息交换和知识获取,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涉足不相关的领域,并开始尝试获取用户青睐,使得传统组织的市场份额降低,用户不断流失。也就是说,那些拥有专业素养,提供精细化服务,具有自身独特性,形式新颖的市场主体将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专精特新”作为一个新兴词汇在2022年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出要“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所谓“专精特新”企业,就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它们是未来产业链的重要支撑和主力军。目前,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已经超过4万家,平均拥有50项以上专利,超七成深耕细分行业10年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往往是制造业中各个需要“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关键细分领域的重点单位,为我国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提供助力。当下律所发展过程中,中小规模的律所占比较高的现状将长期存在,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突围是每一个律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规模化或许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但是笔者认为并不一定是适合所有律所的方案。中小律所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往往可能急不择路,不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客户切实需求,随意滥用他人优秀经验,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反而举步维艰。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把“专精特新”这一概念移用到律所发展领域或许可以成为中小律所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通过提升律所专业水平,强化服务精度,寻找定位特色,创新服务方式,中小律所也可以做到小而美、小而好、小而优、小而强。►►►律所如何做到“专精特新”?法律素养专业化当一家医院囿于规模等客观因素无法成为三甲医院时,选择成为在某一专科深耕的专业化医疗机构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律所亦是如此。中小律所只有提升团队和律师个人的法律专业素养,才能在市场中获得优势地位。律师是通过自身的专业法律素养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中小律所在市场中本就背负更大的压力,律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市场竞争力,提升自我专业水平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通过分析市场,选择适于实际情况的细分行业,深耕专业领域,“在深不在广”,虽然短期来看会有一定压力,但是着眼于长远利益,这将是未来律师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律师是一个需要永远学习的职业,没有智力投入和专业产出,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精进,就将被市场所抛弃。中小律所选择专业化,就是在另一条合适的赛道上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