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金 » 公募 » 正文

进军养老新蓝海,公募基金准备好了吗?

作者:财经杂志 来源: 头条号 87912/29

最早一批养老目标基金已成立运作四年有余,这使得基金公司在养老金融产品领域有了初步的技术准备。但与之配套的体系化制度设置仍有待完善,且将对基金传统的运作理念构成挑战从目前的规定来看,未来可能纳入个人养老金名录的公募产品数量不在少数。图/视觉中

标签:

最早一批养老目标基金已成立运作四年有余,这使得基金公司在养老金融产品领域有了初步的技术准备。但与之配套的体系化制度设置仍有待完善,且将对基金传统的运作理念构成挑战

从目前的规定来看,未来可能纳入个人养老金名录的公募产品数量不在少数。图/视觉中国



文 | 《财经》记者 黄慧玲

编辑 | 袁满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启动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展开了一个新的时代赛道。


6月24日,证监会就《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开展业务的基本要求、产品标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宣传推介等方面做出规定。


《财经》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各家基金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相关准备,包括系统对接和测试、调整产品考核周期至五年以上、为个人养老金账户设计单独的份额、完善养老目标基金产品线布局等。


最早一批养老目标基金已成立运作四年有余,这使得基金公司在养老金融产品领域有了初步的技术准备。而国际成熟的养老金融市场中,公募基金类产品是一项占据重要配置权重的资产。不过,与个人养老金配套的体系化制度设置仍有待完善,且将对基金传统的运作理念构成挑战。


受访机构人士指出,养老资金和其他资金有很大差别,对基金安全性和长期增值要求都很高,这对基金公司产品管理体系、投资理念贯彻、基金管理人员稳定性都提出了新要求。基金公司需要通过体系化的制度设置来确保这些可能影响养老产品业绩的因素的稳定性。


现实中,国内基金的收益波动性及基金经理的高频变动与养老金融产品长期稳健的投资需求之间存在不适。


因此,对于踏入养老金融市场的基金机构来说,最难的在于投资理念的升级与养老金融顾问服务的展开。


期待:长期配资


在易方达FOF基金经理汪玲看来,这是一场有关家庭资产配置的理念升级。“个人养老金制度,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具备储蓄功能的账户,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安排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居民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投资于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金融产品,实现养老金长期保值增值,从而提高未来老年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个人、家庭金融资产的跨周期优化配置。”


以账户制为核心的个人养老金体系将会形成区别于传统养老金业务的一种新业态模式。嘉实基金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这个模式有四大基本特点:需求场景综合化个性化、账户服务长周期、低费率水平、覆盖长尾客户。“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各方如何在有限成本内建立起一套覆盖尽可能多客户,而且长期有效的养老解决方案。”


据了解,嘉实基金专门搭建了养老金业务信息体系,并组建独立的科技团队,以承接养老金管理的需求,系统贯穿从销售、运营、投资、资配、风控、交易,到生成相关投资报告的各个阶段。


公募基金在技术上的准备已陆续完成。银华基金FOF投资总监肖侃宁介绍,银华基金已完成与多家银行的四方联调测试,直销平台App上相关业务模块的开发也基本完成。


庞大的养老需求,对于国内公募基金来说是一个新蓝海。受访公募基金普遍认为,基金公司有着与银行、保险不同的优势。


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养老金特点与公募基金风格的契合度。个人养老金理论上退休后方可领取,缴付到支取之间的期限较长。这决定了养老金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短期波动,从而换取较高的长期收益,实现资产的增值。也就是说,养老金长期投资属性决定了其更侧重权益类高风险投资。


“国内资管机构中,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在权益投资方面的积淀更为深厚,在人才储备和制度建设上形成了比较优势,有利于承接养老金的投资需求。”景顺长城副总经理陈文宇告诉《财经》记者。


另一方面,从海外经验来看,公募基金管理人是养老产品的主力提供商。“截至2021年底,美国DC计划中58%的资产投资于共同基金,401(k)中64%的资产投资于共同基金,IRA中46%的资产投资于共同基金。”嘉实基金称。


人们也期待着养老金的中长期资金属性能给A股市场提供正反馈。“从国外经验来看,长期资金入市不仅能够带来增量资金,而且有望降低市场波动,促进股市的稳健发展。这种变化对整个资产管理行业都是有利的。”陈文宇说。


挑战:从弹性收益到稳定预期


公募基金对个人养老市场充满期待,然而挑战亦十分艰巨。


“国内个人养老金才起步,需要提高投资者对养老金融产品的认识,使其从房地产、理财依赖逐步转化到中长期、偏权益类投资。此外,国内金融产品投资标的相对有限,投资策略受限,股债投资相关性高,真正实现有效资产配资方案道路较长。养老金融服务中产品和顾问服务同等重要,产品起步相对容易,顾问服务任重道远。”陈文宇列举了公募基金未来将面临的挑战。


杨可在万家基金负责养老金融产品的开发工作。他告诉《财经》记者,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具备一系列特征,使其与一般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区分。


“一是长期性,贯穿全生命周期,产品运作和相关服务也需长期持续;二是生命周期特征,投资者因其年龄、收入、工作、所在地等原因,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面临的投资需求会有变化;三是普惠性质,门槛较低、受众面较广;四是需求多元化,除了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投资服务需求,还有养老财务规划、税务咨询、风险管理,以及养老相关的健康、医疗等服务。”


对应杨可所说的养老金融产品服务特点,可见现实与理想的种种冲突,首当其冲的便是长期性。


近年来,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品人事更迭日益频繁,养老目标基金也未能例外。Wind(万得)数据显示,养老目标基金发展迄今已有四年,今年之前成立的168只基金中,有73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了变更,变更率高达43%。


“如果频繁更换基金经理,很难让人相信这只基金的投资策略和水平能一以贯之,何况我们买的还是用来养老的基金,心里更不踏实了。”有基金投资者表示。


“养老资金对基金安全性和长期增值要求都很高,这对基金公司产品管理体系、投资理念贯彻、基金管理人员稳定性都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副秘书长、华夏基金首席养老投教官孙博认为,基金公司需要通过体系化的制度设置来确保这些可能影响养老产品业绩的因素的稳定性。


其次是需求随着人生周期的变化性。


“基金产品没有像保险那样的场景化设计,没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某种诉求。”在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任职FOF基金经理的王乐(化名)告诉《财经》记者,“哪怕是生命周期型基金,也缺少针对投资者临时流动性的需求,比如遇到大病怎么办?后续我们针对个人养老金专门设计单独的份额,也会跟着第三支柱制度的规定走,借鉴银行、保险的经验,更好地匹配投资人的投资需求和资金使用需求。”


此外,公募基金虽然具有较强的普惠性和较低的门槛,但产品种类和数量繁多,知识门槛较高,也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大的选择困难。数据显示,目前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已经超过1万只,远远高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这也让不少投资者发出“买基金比炒股还难”的疑问,究竟该买什么?


从目前的规定来看,未来可能纳入个人养老金名录的公募产品数量不在少数。今年6月,证监会起草发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明确了可投资的基金产品。具体包括近四个季度末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的养老目标基金;以及投资风格稳定、投资策略清晰、长期业绩良好、运作合规稳健,适合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FOF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基金。


“考虑到我国投资者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仍然有限,初期纳入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产品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养老目标基金是非常好的投资选择。”上投摩根基金资产配置及退休金管理首席投资官恩学海对《财经》记者表示。


“在养老目标日期基金的推广方面,或许还可以借鉴美国在401计划中采用的‘合格默认投资选项’(QDIA)这一机制,比如包括将投资者的年龄与养老目标基金中的目标日期进行匹配等功能,以降低有意参加个人养老金投资的投资者的选择困难,从美国统计数据看,QDIA对于产品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平安基金称。


另一个更长期、更具有行业共性的问题是“基金挣钱基民不挣钱”,糟糕的公众印象亦阻碍着公募基金向个人养老市场进军。


“只有体验好了持有者才更加倾向于长期持有,才能让投资者真正分享到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红利。”国泰基金表示,应该是以提高风险调整收益为目标,而不是博取收益弹性。


广发基金也提及基金产品过大波动带来的弊端。“长期以来,国内市场给人以‘波动大’的印象,这影响了客户的投资体验,导致客户对于长期投资缺乏信心。”


突破:产品与制度创新


摆在公募基金面前最重要的命题是,如何修炼内功,帮助投资者提高养老产品的收益,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队伍?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认为命题的关键词是“大规模”。他认为,未来个人养老金投资将围绕“大规模资金如何实现长期良好的投资业绩”这一大命题而展开。“只有建立在‘长线基本面’理念基础上的深度研究才能将投资策略容量最大化,并且能在大规模资金的情况下依然争取到良好的长期投资回报。”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大类资产配置和基金的选择这两方面,是影响投资结果的核心因素,这非常考验投资人的眼光和投资能力。”恩学海表示,希望通过体系化、流程化的方式去做投资,并且力争每一个环节都做得足够细致,来保持投资收益的稳定性。


肖侃宁从解决基金收益和基金持有人收益的差异性以及产品打造方式上分享了思考:“高波动、高收益的基金对于基民而言可能收益是不容易拿到的,可以通过分散和对波动率的有效控制,更好地实现基金收益和基民收益的一致性。此外,可以结合个人养老的投资特征来打造产品。如,根据个人养老金定投的特点,打造更加适合定投的策略或产品。根据个人养老金的生命周期特征,通过下滑曲线或者目标日期基金也可以完成对投资者的匹配。”


据了解,一些基金公司正在加大低波动产品的研发。


广发基金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一方面是加大低波动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则与银行渠道加强配合,“做好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入口对接,与销售渠道形成协同推动。


尽管基金公司对于养老金融市场颇为看中,但市场的培育却十分不易。作为先行养老样本的养老目标基金迄今已有四年历史,但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8日,市场上共有202只养老目标基金,总规模为1071亿元,体量与市场上最大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相当。其中113只基金为公司出资的发起式基金,超过总数的一半。


梳理美国模式后,王乐发现,中国的养老目标基金与美国的发展环境有巨大差异。“美国是先发展第三支柱,发现很多人追涨杀跌或趴在低风险产品上不动,才引入了养老目标基金。我们则是先发展养老目标基金,想通过养老目标基金去推动第三支柱。”


在美国的模式中,还有投顾、受托人等相对专业的群体在中间,“而我们国家现在缺少这样的人”。王乐说,现在的任务是先把市场做大,再精细化。“市场做大后,配套的投顾、养老服务公司才能应运而生。”


“国家开始做这件事,对于大家未来的养老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肯定还是需要不断地打补丁,就像美国一样,经历了20多年的打补丁才把政策完善。”一位参与了个人养老金顶层制度设计的基金业人士说,“归根结底还是能不能覆盖更多的人,能不能吸引更多的人?”


受访基金业人士也提出了政策方面的建议。


“从海外经验来看,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综合运用是关系个人养老金前期政策效果成败的关键。”广发基金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一方面,建议加大财税优惠的支持力度,吸引和激励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不同于欧美国家,当前中国纳税人口仅占到很小的部分,因此如果未来希望大力鼓励个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针对非纳税的低收入群体是否需要政策补贴支持等来提高参与激励性值得探讨。”


肖侃宁认为,推动养老第三支柱的发展政策可以不仅仅在税收优惠上。“目前中国个税的缴纳群体较低,大概仅在6000万人左右,相比14亿的总人口,仅通过税优的覆盖面还较少。第二就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是否可以探讨尝试不同地区实现不同税收优惠政策的可行性,当然这一点仍需要考虑中国现实情况。”


天弘基金提出可通过对资本市场征税,有效扩充税源、提高财政收入。“有了这部分财政收入,就可以借鉴德国李斯特模式的成功经验,利用财政补贴模式扩大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参与人群,即通过税收优惠吸引中高收入人群,通过财政补贴覆盖低收入人群,双管齐下有望惠及全部民众。”


“美国的养老体系是做得相对成熟的体系之一,这个体系能够比较成功,主要是靠法律和税收的支持。”恩学海说,“围绕税收类型、优惠程度和对特定人群的安排等方面,相信后续会有更多、更详细、更有效的政策出台。”


(本文刊于9月19日《财经》杂志)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年度报告:来年依旧迎花开

来源:头条号 作者:财经杂志02/21 18:01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