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专精特新 » 正文

产业思维看专精特新“小巨人”:第三期(新材料)【开源北交所研究】

作者:诸海滨 来源: 头条号 103612/29

本文系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 诸海滨团队 原创北交所策略专题报告 | 产业思维(新材料)系列总览:重点关注新材料产业,从行业端及公司端进行深度研究前两期我们梳理了北交所&新三板中TMT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本篇我们重

标签:

本文系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 诸海滨团队 原创

北交所策略专题报告 | 产业思维(新材料)

系列总览:重点关注新材料产业,

从行业端及公司端进行深度研究

前两期我们梳理了北交所&新三板中TMT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本篇我们重点关注新材料产业,从塑料薄膜、电池、碳素制品产业链进行行业及公司研究。

新材料产业:

新三板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有168家

北交所、新三板、科创板、创业板的新材料产业公司中,属于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家数分别为17家、168家、40家、70家,“小巨人”家数占各个市场新材料产业总家数的比例分别为68.00%、17.72%、61.54%、33.33%。从168家新三板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业务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塑料薄膜、电池产业链、碳素制品的公司存在集聚现象。(1)塑料薄膜(13家):塑料薄膜品种预期随着石化业的发展不断增多,2017-2021年我国塑料薄膜制造业利润总额CAGR达11%,行业绿色化进程有望加速。(2)电池产业链(6家):新能源车领域、储能领域应用双轮驱动,2020年我国铅蓄电池规模超1600亿元,2021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106%。(3)碳素制品(4家):2020年国内特种石墨总需求量约为12.4万吨,下游光伏、半导体、锂电行业释放长足需求。

专精特新策略筛选:

6家新三板新材料产业“小巨人”实力占优

新三板168家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共有38家北交所意向公司,包括九菱科技、天宏锂电、安达科技、东和新材、巨峰股份、中裕科技、金润股份、戈碧迦、宁新新材、宏裕包材、睿高股份、富耐克、东方碳素等。在指标筛选结果中,我们发现满足全部6项标准的是上海科特、钢研功能,满足5项标准的有百事达、富耐克、中研股份共3家,满足4项标准的公司有21家。结合指标筛选结果和公司具体业务,我们最后得出电池产业链的中天新能,碳素制品产业链的东方碳素,以及上海科特、富耐克、钢研功能、龙钇科技,共6家企业较为受益。(1)上海科特:专注于PPTC与锂电防护的特种高分子材料供应商,2021年实现营收2.69亿元、归母净利润4597.54万元;(2)富耐克:CBN超硬材料“小巨人”,技术闭环+全产业链模式领先行业水平,2021年实现营收3.21亿元、归母净利润4,388.41万元;(3)钢研功能:专注于精密合金材料的供应商,赋能国防军事领域发展,2021年实现营收1.76亿元、归母净利润1,843.23万元;(4)中天新能:深耕于高端锰酸锂行业,储能需求上涨促产能释放,2021年实现营收1.78亿元、归母净利润3,352.48万元;(5)龙钇科技:深耕于稀土合金行业,铸造需求扩大带动稀土消费增长,2021年实现营收2.45亿元、归母净利润1,790.61万元;(6)东方碳素:聚焦光伏与新能源车,超细结构石墨产线技改显成效,2021年实现营收3.25亿元、归母净利润4,519.19万元。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环境下行风险、企业库因统计日期口径而不完全的风险

1

新材料:新三板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168家

新三板共有168家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北交所、新三板、科创板、创业板的新材料产业公司中,属于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家数分别为17家、168家、40家、70家,“小巨人”家数占各个市场新材料产业总家数的比例分别为68.00%、17.72%、61.54%、33.33%。可以发现新三板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家数在4个市场中处于领先。

金属材料类35家、有机高分子材料类42家、无机非金属材料类32家、化学材料类44家、复合材料类8家。新三板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金属材料类、有机高分子材料类、无机非金属材料类、化学材料类、复合材料类的企业家数分别占比21%、25%、19%、26%、5%。其中,金属材料类可以细分为钢铁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等,有机高分子材料类可以细分为塑料、合成纤维和橡胶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可以细分为陶瓷、水泥、玻璃和非金属矿物材料等,化学材料包含涂料、溶剂、催化剂等,复合材料包括电池材料等。

从168家新三板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业务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塑料薄膜、电池产业链、碳素制品的公司存在集聚现象。

1.1、 塑料薄膜:2017-2021年我国塑料薄膜制造业利润总额CAGR达11%,行业绿色化进程有望加速

塑料薄膜品种随着石化业的发展将不断增多。塑料薄膜指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以及其他树脂制成的薄膜,具有轻量、防潮抗氧、气密性好等特点,是各类生产包装材料的基材。塑料薄膜大体细分为PVA涂布高阻隔薄膜、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低密度聚乙烯薄膜、聚酯薄膜、尼龙薄膜等,各类薄膜理化性质和应用领域具有差异性。

塑料薄膜行业下游用户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众多领域中。塑料薄膜行业上游主要为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尼龙等原材料;中游为塑料薄膜制造行业;下游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农业、工业、医疗卫生、能源电子等领域。

基础化工原材料成本占比大,包装领域应用占比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塑料薄膜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企业数量与产能规模大幅提升,产量逐年提高,产品功能更加多样化。从塑料薄膜的生产成本来看,聚乙烯、聚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材料成本占比最大,高达84.5%,能源成本占比为8.5%,人工成本占比为5.0%,其他成本占比为2.0%。从下游应用领域来看,塑料薄膜主要涉及包装行业、农业及工业,其中包装领域的塑料薄膜应用占比为55.6%,农业占比为31.5%,工业占比9.7%。

后疫情时代,2021年我国塑料薄膜产量回升。2017-2021年我国塑料薄膜产量波动上升,产量从1454.29万吨升至1608.71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2.55%。其中2020年受疫情影响,塑料薄膜制造业开工低位,产量跌落至1502.95万吨;2021年全国经济形势向好,塑料薄膜行业景气度恢复,产量升至1608.71万吨(+7%)。

我国塑料薄膜制造业营收与利润总额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2021年我国塑料薄膜制造业营收从2999.70亿元增至3514.68亿元,4年营收CAGR达4.04%,整体呈上升态势。2017-2021年我国塑料薄膜制造业利润总额从164.04亿元增至249.47亿元,4年利润CAGR达11.05%。

2020年来我国多项塑料制品相关绿色环保政策出台,行业绿色化进程有望加速。塑料薄膜制造业属于“两高”行业,在绿色低碳发展环境下,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塑料行业健康发展,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的行动方案》等环保政策法规并取得了不错成效。但是农业地膜等部分应用领域的塑料薄膜制品难以完全回收利用,此时生物降解塑料薄膜的作用性进一步凸显,也是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将随着塑料行业绿色环保政策的深入推进下,得到快速发展。

新三板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共有13家塑料薄膜企业,分别是科伦股份、长宇股份、宏裕包材、比例聚合、和泰润佳、胜达科技、天成科技、天鸿新材、永超新材、金万达、百事达、鑫泰新材、天缘股份,其中科伦股份规模较大。北交所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中的沪江材料同属于塑料薄膜企业,是专业的高阻隔工业软包装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1.2、 电池产业链:2020年我国铅蓄电池规模超1600亿元,2021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106%

广义电池分类包含化学电池、物理电池、生物电池。从整体的电池产业链上看,中游电池制造主要分为化学电池、物理电池和生物电池三类,其中化学电池将物质的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可以细分成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物理电池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能量直接转换,可以细分为太阳能电池、双层电气电容、飞轮电池和热电池;生物电池将生物质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可以细分为酶解电池和微生物电池。本章节我们将对二次电池中的铅酸电池和锂离子电池进行重点剖析。

铅酸蓄电池:主要用于汽车起动和电动车动力,市场规模逐年稳步上升

铅蓄电池在使用寿命内可实现多次循环使用。铅蓄电池的正负极之间由隔板隔离,该种隔板可使电解液中的离子通过。通过充电、放电反应,铅蓄电池可反复使用直至放电容量无法达到电器要求,即寿命终止。正是由于可逆的充放电反应,铅蓄电池在使用寿命内可实现多次循环使用,同时,在铅蓄电池在达到使用寿命后,还可以回收分离铅物质,现有回收技术对废旧铅蓄电池中铅金属的回收率已超过99%,已实现产业化。

铅酸蓄电池原材料主要为铅原料、硫酸、塑料制品、玻璃纤维等。铅蓄电池是一种电极主要由铅及其氧化物制成,电解液是硫酸溶液的蓄电池,其正极为二氧化铅,负极为海绵状铅,隔板根据不同类型的铅蓄电池使用AGM隔板、微孔塑料隔板或其他材料,电池壳体使用工程塑料、玻璃钢等材料制成。从产业链角度分析,铅酸蓄电池行业的上游为铅酸蓄电池的原材料,主要为硫酸、塑料制品、玻璃纤维及铅行业,下游行业包括交通运输、通讯、电力、计算机、科研等领域。

铅酸蓄电池成本结构中,原料铅占比达到40%,其次为加工费、电解液、极板、铜件。上游铅产量和价格对铅酸蓄电池行业影响大,从铅及再生铅产量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金属铅产量有所下跌,再生铅产量逐年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铅产量为644.3万吨,再生铅产量为263万吨,2021年铅产量下跌至595.6万吨,同比下降7.56%。从价格情况来看,产量下降带来市场价格上涨,据Wind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铅平均价格达15365.43元/吨(+3.39%)。

下游结构中汽车起动和电动车动力合计占比超过70%。从下游领域来看,2020年铅酸蓄电池下游市场占比结构中,汽车起动(起动电池)占比达45%、电动车动力(动力电池)占比28%、通信领域占比8%、电力(风力、太阳能发电)占比6%。

铅酸蓄电池在我国化学电池中市场份额最大,2020年市场规模为1659亿元。从产量情况来看,据工信部数据,2020我国铅酸蓄电池产量为22736万千伏安时(+12.28%),2021年1-8月产量达到15518.7万千伏安时,同比增长18.70%。从市场规模情况来看,铅酸蓄电池在化学电池中市场份额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特别是在起动和大型储能等应用领域,因此我国铅酸蓄电池市场近年来保持逐年增长。2020年我国铅酸蓄电池市场规模为1659亿元,同比增长4.67%,2015-2020年CAGR为3.62%。

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增长下,2021年出货量同比增长106%

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锂离子电池是预先在正极使用含锂金属化合物,负极使用能吸储锂的碳(石墨)。通过这样的结构,无须如传统电池一般由电解质熔化电极就能发电,从而减缓了电池本身的老化,不仅能储蓄更多的电,充放电的次数也得以增加。与其他化学电池相比之下,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上游电池材料主要包含石墨负极、硅基负极、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我国拥有丰富的锂资源和完善的锂电池产业链,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材料和电池生产基地。从材料角度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当前以石墨材料为主导,正向硅基负极材料升级;正级材料当前维持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并行的格局。

2022年上半年我国锂电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出货量分别为54万吨、77万吨。从成本结构来看,根据华经情报网数据,2021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成本占比分别为45%、15%、18%、10%。负极材料: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负极材料市场出货量达72万吨(+97%),2022年上半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54万吨(+68%)。2022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需求,且冬奥会后,限产限电放宽,石墨化产能利用率上升,负极产能得到部分释放。正极材料:根据GGII数据,2021年中国正极材料市场出货量为113万吨(+116%)。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48万吨(+258%);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43万吨(+80%);钴酸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0.6万吨(+31%);锰酸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0.9万吨(+60%)。2022年上半年,我国正极材料市场出货量为77万吨。

2021年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占比有所提升。从负极材料出货结构来看,人造石墨产品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市场份额上升至84%;天然石墨占比下降,2021年市场份额下滑至14%,主要原因为:1)受动力及储能市场需求带动,人造石墨对比天然石墨具有更好的一致性与循环性,带动人造石墨占比提升;2)我国主要锂电池企业逐步转向人造石墨,带动了人造石墨出货量占比进一步提升。

2021年磷酸铁锂市场占比上升,三元正极下滑。从正极材料出货结构占比来看,2021年正极材料领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市场占比由24%上升到43%,三元正极材料市场份额占比略微下滑,市场份额由46%下降到38%,主要原因为动力电池企业降本压力增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具有更低的成本,性价比具备优势,而且磷酸铁锂电池具有相比三元电池更高的安全性。

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下,2021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324GWh(+106%)。从2021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下游出货量结构来看,动力电池占比最高,为67.9%,消费电池和储能电池分别占比22.2%、9.9%。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消费电子市场、储能行业需求的影响,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影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需求高速增长。据工信部数据,2021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324GWh,同比增长106%。

新三板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共有6家电池产业链企业,分别是安达科技、天宏锂电、恒泰科技、华富储能、中天新能、创力新能,其中安达科技2021年营收规模超过15亿元,天宏锂电3年归母净利润CAGR超300%。北交所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中的长虹能源、远航精密、力佳科技、德瑞锂电同属于电池产业链企业。

1.3、碳素制品:2020年国内特种石墨总需求量约为12.4万吨,下游光伏、半导体、锂电行业释放长足需求

以下内容详见完整报告,【阅读原文】获取下载链接

研报发布机构: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

报告发布时间:2022.12.28

分析师:

诸海滨 证书编号:S0790522080007

赵 昊 证书编号:S0790522080002

联系人:

万 枭 证书编号:S0790122090009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交流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诸海滨科新先声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