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万和证券,伍可心)
医药行业已兼具创新性、刚需性和消费性。我们统计自2005年底至2022年6月底期间每五年市值前十的医药股,整体结构从中药股居多已逐渐转化为医疗器械、CXO、专科医院、生物药、中药等较均衡的布局,且前十标的的市值也在快速增长。(二)行业回顾:内部结构分化,疫后医疗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医药制造业业绩2021年受益于防疫开支高增,2022 年以来受基数等因素影响有所放缓。我们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医药制造业数据分析, 2021 年受益于防疫开支及前期低基数影响,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速大幅提升,2022年以来由于前期高基数影响及疫情扰动、集采影响,增速有所回落。截至2022年4月,医药制造业实现营收同比增速为4.1%,利润总额同比增速为-13.7%。2022年Q1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强劲回升,整体盈利能力显著优于行业。我们以420.家上市公司为统计对象分析行业上市公司概况。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整体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营收入总额分别为22347.88亿元、6318.66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24%、14.59%;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14.23亿元、760.96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3.62%、27.67%。 从盈利能力来看,行业上市公司整体2021年及2022年Q1整体毛利率分别为35.17%、36.69%; 净利率.分别为9.67%、13.08%。 期间费用率方面均平稳下降,其中销售费用受集采及疫情期间差旅受限影响持续下降。行业业绩结构性分化,疫情防治相关领域业绩领涨,非疫情相关领域受疫情及同期高基数影响增速表现较差。2021 年:营收同比增速前三子行业依次为医疗服务(+31.45%)、 生物制品(+41. 92%)、医疗器械(+19.51%), 归母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前三子行业依次为生物制品(+547.43%)、中药(+292.52%)、 医疗服务(+49.91%)。其中,医疗研发外包及诊断服务贡献医疗服务板块主要增速,疫苗贡献生物制品板块主要增速,体外诊断贡献医疗器械板块主要增速。2022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前三子行业均为医疗器械(+55.98%)、医疗服务(+44.83%)、生物制品(+25.86%),归母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前三子行业依次为医疗服务(+70.67%)、 医疗器械(+67.64%)、生物制品(+15.25%)。 其中,医疗研发外包及诊断服务贡献医疗服务板块主要增速,疫苗贡献生物制品板块主要增速,体外诊断及医疗设备贡献医疗器械板块主要增速。整体而言,医药行业业绩表现呈结构性分化,疫情防治相关领域业绩领涨。
疫情封控政策导致消费医疗及择期手术需求积压,据经验下半年有望快速恢复。3月以来深圳、上海、北京、吉林等个别城市疫情失控引发全国各地防疫政策收紧,各地疫情区内出现停诊限流。防疫政策的变化对医疗总体需求的影响不大,但会将需求压制延期释放,其中疫情管控地区的医疗服务机构受到的需求压制影响较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更为显著,主要是医患流动及医院经营受限。从2020年医院当月诊疗人次的同比及环比增速数据来看,修复速度快。目前北京、-上海疫情传播链基本被切断,预计下半年诊疗人次有望恢复。
我国防疫策略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毫不动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5日召开会议,分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会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实践证明,我们的防控方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要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防控措施持续优化:清零-动态清零-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提出,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到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第四个阶段。5月6日下午举办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给出了解答。6月28日,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对密接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调为“7+3”。6月29日,工信部宣布通信行程卡取消“星号”标记。新冠检测进一步限价,为“动态沽零“总方针提供了有力支持,充分保障疫悄防控大局。5 月22 曰,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 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印发《关于进一步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价格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6在月10 曰前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 16 元,多人混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 元。对于政府组织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的 情况,要求检测机构按照多人混检不高于每人份 3.5 元提供服务。参保患者看病就医时发生的核酸检测费用,可以按规定由医保基金支付。公立医疗机构对 外提供抗原检测服务的政府指导价格从5 元/次降至2 元/次,“服务项目价格+杭原检测试剂” 的封顶标准从 15 元/次降至6 元/次。



(一)短期关注需求复苏据经验疫后需 求有望迅速释放,消费 医疗企业灶绩或加速修复。观察 2020 年眼科、牙科、医美、二类苗等消费医疗企业季度业绩增速,仅Ql 因封控导致企业业绩增速显著下滑,Q2、Q3各消费医疗企业业绩加速修复。(二)专科医院:短期疫悄压制需求释放,长期行业成长空间广阔1、 多因素扩大医疗服务需求多因素预示医疗服务需求仍在持续扩大。我们认为人口结构老龄化、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快速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显著的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和人均支出,扩大了消 费人群及对应消费需求。此外,结合各国卫生费用占GDP 比重分析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 密集政策推动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现有公立医疗体系难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升级的医疗服务需求。一直以来,人们更倾向于去三级医院选择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国各级医院的数量和诊疗量分布一直呈倒挂态势。而公立医院在我国的定位是保基本,因此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人们日益增加的多元化健康需求已很难在公立医疗机构得到满足。作为差异互补的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发展拥有较大潜力。医改持续深化,近年来政策密集鼓励社会办医。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动的医保控费、分级诊疗、公立医院改革、鼓励民营资本办医等多系列医改政策逐步落地将进一步推动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服务机构的职能分化,特别是医生执业方面的政策改革使优质医疗资源逐步向民营医疗 服务机构开放,助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定位逐渐清晰,地位被大幅提振,行业 发展空间广阔。(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5 月,国务院再发文支持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2022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 22 年重点工作任务》,涉及医疗服务的主要任务有:1 ) 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高水平医院的引领辐射作用提升市县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支持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2) 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加大三明医改经验推广力度,扩大药耗集采范围,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深化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建设;3) 推进医药卫生高质量发展: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发挥政府投入激励作用,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支持开发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探索推进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信息共享,强化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协同推进相关领域改革。3、 专科医院具备多重优势, 民营医疗空间广阔据统计,2 01 9 年我国主要专科医院数量达到8531 家,主要分布在粗神病、眼科、口腔、妇产、康复、顾客、美容等19 个方向,其中,美容、眼科、口腔的民营比例最高。优质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具备多重优势,行灶景气成长空间广阔。观察眼科、口腔、辅助生殖、医美及肿瘤五个领域的专科医院,发现优质的民营医疗服务公司具备一些共同特点:消费屈性高、患者自费程度高、医院对财政补助依赖程度低具备可标准化复制的扩张基础资产负债率 可快速增长;细分龙头具备较强领先优势,品牌形象好,诊疗服务的量价持续快速提升。在人口 结构演变及鼓励政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社会资本推动专科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的逻辑可以保持不变医疗连锁机构存在庞大市场,在较长期内仍会维持较高景气度,品牌连锁医疗服务有 望长期保持高增长态势。
(三)医美:多因素驱动医美市场增长,轻医美贡献主要增速1、 医美项目种类繁多,轻医美更具备复购性医美是医疗美容的简称,是指运用药物、手术、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不可逆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的美容方式。医美项目根据是否需要外科手术分为手术类和非手术类:手术类旨在一次性作出改观,恢复周期长。医美手术类主要是对身体任意部位进行侵入性的改变从根本上通过手术一次性改变外观风险较高,恢复周期相对较长。白于需要进行外科手 术,需有经认证医疗美容医师进行。典型的医疗美容手术诊疗包括:丰胸、面部及头部整形、身 体塑形。非手术类风险低、康复周期短,持续时间有限,具备天然复购率。非手术类医疗美容服务又称为轻医美包括微创诊疗、能量美容诊疗及其他医美非手术诊疗。微创诊疗为注射类较大限度 地减少进入人体组织,具有更少痛苦及恢复时间较快等特征。该类型的诊疗主要包括注射神经毒素,例如 A 型肉毒杆菌毒素及透明质酸等皮下填充剂。非注射类包括能量美容诊疗和其他医美项目。能量类主要使用激光、射频、强脉冲光及超声等各种形式能量的设备进行皮肤护理及身体塑形,如粉刺及色素治疗、嫩肤及紧肤。其他医美非手术诊疗主要包括化学换肤、去究及去除粉刺。2、 医美产业链上游、中游已形成稳定盈利模式医美产壮链各环节具备不同的商壮榄式和竞争格局。医美上游及中游竞争壁垒高,拥有率先获批产品的企业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同时市场集中度高和盈利能力较强。下游医美机构则市场竞争激烈、集中度较低,仍未形成全国性的盈利稳定的连锁龙头。由于医美机构获客成本高企, 获客平台发展迅猛。(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 相较成熟医美市场,我国医美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全球医美市场持续扩张,非手术类增速更高。由于医美技术的创新及消费者对医美的认知度提升,全球医疗美容诊疗服务总量白2016 年的 7800 万人次增至2020 年的 9150 万人次,CAGR为 4.1%,预计在 2025 年将增长至1. 26 亿人次,2021 年至 2025 年 CAGR 为 6.4%。相应的全球医美服务市场(仅纳入合规市场)规模由2016 年的 1149 亿美元增长至2020 年的 1375 亿美元,CAGR 为 4.6%;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1916 亿美元,2021 年至 2025 年 CAGR 为 6.6%。其中非手术类医美项目的消费人群规模和消费金额规模增速均高于手术类项目。多因素驱动我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榄增速跑赢全球主要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分析, 2019 年全球医美服务市场规模我国位列第二,占全球医美服务市场规模约14.7%。我们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有:1) 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及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升级的趋势愈加显著;2) 医美服务在我国市场教育多年,受到的认可度持续提升,人群改善和保养容貌的意愿对应增强;3) 医美产品及相关技术的发展;4) 医美服务行业的资本投入持续增加。我国医美市场规模预计从 2019 年至 2023 年将以 26.0%的复合增速增长,为全球十大市场中增速最快。轻医美在我国备受欢迎,预 计 2025 年将占据医美市场近半江山。2020 年非手术类项目贡献我国医美诊疗服务总量74.1%,由2016 年的 880 万人次增长至2020 年的 1520 万人次,CAGR为 14.5%,预计到 2025 年将增长至 4550 万人次,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为 25.3% ,届时将占医美服务总量的87.5%。从金额上看,非手术 类项目贡献总金额占比达到 44.0%,由2016 年的人民币308 亿元增长至2020 年的 518 亿元,CAGR 为 13.9%,预计到2025 年将增长至1339亿元,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为 21. 7%,届时将占医美服务市场规模的 48.1%。我国医美渗透率仍有数倍提升空间,市场前景广阔。我国医美渗透率较曰韩欧美等主要国家和地区还有数倍发展空间,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空间广阔。其中,非手术类项目在医美项目中占比 不断提升,注射类项目中的注射透明质酸在非手术类项目中最受消费者欢迎。目前,我国医美注射透明质酸的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国产替代有望持续提升。相比医疗美容手术诊疗,医疗美容非手术诊疗通常安全性较高、可负担程度高、见效较快,且一般需要随时间进行持续性治疗,有较强的客户黏性。因此市场接受度和渗透率不断快速提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医药生物行业研究:重点关注特效药产业链及消费医疗
作者:未来智库 来源: 头条号
72612/29


(报告出品方/作者:万和证券,伍可心)一、医药行业表现回顾(一)医药板块整体走势呈扁V型,整体估值处于地位1、医药板块整体走势呈扁V型,整体估值仍处于地位2022年上半年,医药板块整体走势呈扁V型,多因素导致表现较弱。由于疫情及外部环境等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