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简介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985.SH,简称“中国核电”、“公司”),总部设在北京,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控股股东,联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和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核电项目的开发、投资、建设、运营与管理;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输配电项目投资、投资管理;核电运行安全技术研究及相关技术服务与咨询业务;售电等领域。截至2022年5月31日,公司拥有控股公司26家,合营公司1家,参股公司12家,总资产超过4000亿元。公司核电控股在运机组25台,装机容量2371万千瓦;核电控股在建机组7台,装机容量762.7万千瓦。二、中国核电ESG实践情况及经验(一)守正创新,高校规范治理中国核电秉持“强核强国 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围绕“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着力构建现代企业治理体系,以良好的管治标准促进企业透明有效运营,保障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权益。ESG理念体系惠及各方。中国核电秉持“责任、安全、创新、协同”的核心价值观,将ESG理念全面融入日常经营管理,深植于安全、环境、创新、协同、员工、社会六大实质性议题中,形成惠及各方的ESG理念体系,促进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图1 ESG理念体系ESG管理制度融入运营管理。中国核电制定ESG管理制度体系,开展本部-成员单位-职能部门三级管理,明确各层级职责和定位,同时根据ESG六大议题进一步细化形成ESG关键议题披露清单和ESG关键绩效数据表,建成本部主导,成员单位和职能部门对照落实的ESG指标管理体系,有效推动公司ESG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ESG管理路径明确方向。中国核电以“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服务商”为目标,将公众沟通作为ESG管理的驱动力,以卓越文化理念赢得公众信赖为起点,以公众的期望和诉求为出发点找准ESG管理的方向,以多样的沟通参与增强公众的理解支持,以在公众心中建立起可持续的品牌形象认同作为衡量ESG管理的最终尺度,探索形成具有中国核电特色“企业文化引领、社会责任担当、品牌价值提升”的三位一体ESG管理和践行路径。图2 核电公众沟通驱动型ESG管理路径ESG风险管控提升管理水平。中国核电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电力体制改革、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运营的影响,持续开展ESG风险的识别与管控。公司立足治理、环境、社会三个维度,全面识别和分析廉洁风险、电力销售、应对气候变化等6大风险因素,针对性实施风险管控应对措施,提高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促使企业实现更高效、更可靠、更可持续的运营发展。ESG管理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核电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明确履责重点,将与企业紧密相关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ESG管理,助力SDGs早日实现。图3 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二)绿色发展,赋能“双碳”目标中国核电抢抓“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一历史机遇,持续构建“核能+非核清洁能源+敏捷端新产业”的产业格局,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完善环境体系,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核电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体系,编制《中国核电生态环境保护风险排查汇总表》,严控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更新完善环境保护目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目标考核激励体系(MKJ),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和责任追究。截至2021年底,所有核电厂通过了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此外,公司积极融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并发行绿色债券,通过市场机制为推动核电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路径、创造新经验通过市场机制助力温室气体减排。2021年,公司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并发行绿色债券,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推动核电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路径、创造新经验。发展清洁能源,助力“双碳”目标。中国核电充分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将“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万元工业产值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四个指标作为核电、风电、光电运行厂的年度考核指标纳入《中国核电目标考核激励体系(MKJ)管理和评分办法》制度体系。同时,公司结合自身业务和资源优势,系统部署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能,探索拓展核能多用途利用,提供核能供热、制氢、供汽、园区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壮大非核清洁能源产业,积极突破敏捷清洁技术产业,助力“双碳”目标融入公司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全方面。图4 清洁能源发电情况加强资源管理,强化节能减排。中国核电关注水资源管理及利用,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加强水量耗用监测、提高水资源回收利用率,积极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持续提高用水效率。公司加强有毒排放物和废物排放监测和监督,定期开展废物排放内部审计,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定期审查,积极推进废物最小化工作。加速自主创新,助推绿色发展。中国核电统筹项目安排,加大科技投入,设备可靠性提升、智慧电站建设等重大技术问题攻关取得新的突破。公司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和考核力度,推动环境友好、高质量的核心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核电行业积极安全有序发展。2021年,公司荣获各类科学技术成果奖共79项,科技成果获奖数量再创新高。公司进行科技成果鉴定共87项,成功发布重水堆国际标准。(三)凝心聚力,关心民生福祉中国核电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打造积极、卓越、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努力成为创造价值、富有责任、备受尊敬的企业公民。全方位的人本主义关怀。中国核电坚持人本管理,搭建完善的职业安全和健康防护体系,加强员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体现企业对员工全方位的人本主义关怀。公司积极开展EAP专员培训,倾力打造专业的EAP专员队伍,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体系,关注员工身心健康,提升员工心理资本,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2021年9月,中国核电首期EAP专员培训班在北京正式开班,72名专员获得了初级员工心理援助咨询师证书。立体化的乡村振兴举措。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和资源优势,紧抓与定点帮扶乡村“结对子、促振兴”的有利契机,做好充分调研,着力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三、中国核电ESG信息披露及经验(一)健全多元披露机制为完整、准确及客观地向内外部利益相关方传达中国核电环境、社会及治理工作的进展,中国核电建立健全ESG 信息披露工作机制。该机制明确ESG报告管理部门和联络人,协调各职能部门和成员单位共同开展报告的撰写和审核工作,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将报告对外公开发布。截至2022年5月底,公司发布10次社会责任报告和4次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报告,积极落实ESG管理和行动,提升ESG管理水平。两本报告均有中、英文两种版本和纸质版、电子版等形式,有效扩大信息披露范围。 面向社会公众,中国核电秉承Confidence(信心)、Connection(联结)、Coordination(协同)的“3C”沟通理念,不断拓宽信息公开渠道,通过官方网站、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闻发布会、内刊等方式加强非财务信息披露;编制《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手册》,加强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精准化;每年举办“中国核电周”“魅力之光”核电科普活动,覆盖范围涉及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定期报送环境监测月报和环境监测年报,在生态环境部官方网站公开实时环境监测信息,以多渠道和多方式开展透明沟通管理,赢得公众认可。(二)回应核电热点问题中国核电识别和梳理公众、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关注热点问题,通过在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报告中设置“投资者问答”和“公众热点回应”专栏,从核电辐射、核电安全运作模式、如何增强社会公众对核电发展的信心、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和目标等方面精准回应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关切的问题,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赢得更多利益相关方对核电的理解与支持。(三)完善ESG指标体系政府、监督机构、交易所等组织要求企业披露环境、社会和管治等非财务信息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中国核电对标ESG指引,结合行业特性、自身发展状况和利益相关方要求,以管治、环境、社会为分类标准,形成并不断完善ESG指标体系,同时在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报告中连续披露近三年的履责绩效,正面回应利益相关方对ESG绩效指标的信息披露要求,传递公司深入践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信念和行动。图5 ESG指标索引(四)ESG管理提升建议第一,完善ESG治理机制。建议上市公司建立健全ESG专项委员会,明确董事会层级对ESG管治的决策管理职能。制定ESG专项战略规划与实施计划、完善ESG制度体系,编制ESG管理指导意见及ESG管理指导手册等工具,助力ESG战略落地。第二,优化ESG信息披露与沟通。上市公司通过编制发布ESG专项议题报告加强ESG信息披露;通过主动参与标普ESG500、CDP、MSCI等主流机构评级并保持定期沟通与回应,及时回复相关质疑,持续提升ESG管理水平。第三,提升全员ESG意识和能力。上市公司应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协会或专业化ESG机构组织的交流培训活动,及时更新资本市场有关ESG的最新进展与要求。建议上市公司内部开发系统化的ESG学习素材,宣贯ESG最新要求,展示优秀履责实践,传播ESG管理工具与方法;组建内训师队伍,依托内训师队伍在下属企业开展分层、分级、分批ESG培训,实现ESG培训的全覆盖,提升培训针对性。
中国核电:善用ESG管理 赋能美好生活
作者:经济观察报 来源: 头条号 33512/31
一、公司简介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985.SH,简称“中国核电”、“公司”),总部设在北京,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控股股东,联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和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公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