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美国疾控与预防中心发表声明,从中国飞往美国的乘客需要在飞行前不超过两天时间接受新冠病毒检测,并在登机前向航空公司出示“阴性检测证明”。
来源:美国疾控与预防中心网站(CDC)
而在此之前,日本、韩国、印度、意大利等国已经宣布对中国游客入境实施检测;其中,日本和印度还将对阳性人员进行隔离管控。
原因是什么?
这是因为,欧美部分国家已经经历了数次不同新冠毒株的冲击,阳康的人也会因为每次毒株不一样而再次遭遇阳性;这样的大反复,无论对医疗系统、还是经济运行、社会安定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国外的经历说明了,疫情短期内难以真正地结束。
对于我们国内而言,我们也在放开过程中发现:
1.病毒始终在变异:我国目前主流毒株是BA.5.2、BF.7,但是,已经检测到BQ.1、XBB等数百种奥密克戎的亚分支;
2.我们这次感受不到无症状,几乎都是有症状,尤其一老一小,症状还是比较严重;
3.阳康的朋友再次复阳的越来越多,身体也在变弱,尤其是我们广大的一线医护人员,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白肺”。
我们决不能因为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就对病毒掉以轻心,更不能有“群体免疫”的念头;因为任何一个居民个体都难以承受数次“复阳”带来的身体及心理创伤。
国内外的种种案例告诉我们,疫情仍然真真切切地在我们身边,会时不时地干扰下经济的正常运转,比如员工病假,企业无法开工;比如供应链短缺,物流中断;比如中产减少,消费降级等等。
因此,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经济的将来走向更多的是“U”型走势,并不认为经济会立刻“V”起来,也不会认为经济长期走“L”型趋势。
假设,我们对将来一段时间经济的走势呈现“U”型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对于投资的节奏把握也就有了基本的掌控。
大胆地判断下。
将来一段时间(一年内),市场的走势可能会呈现宽幅区间震荡,或震荡下跌走势;也就是完成“U”型底部的筑底过程,而绝不是直接从ICU到KTV的“V”型熊牛反转。
这个过程会先后经历“政策底”、“市场底”。
其中,“政策底”已经逐渐明了,防疫政策的调控扫清了人流、物流、金钱流的流通障碍;乙类乙管更是说明了,经济的发展要彻底摆脱掉疫情的“枷锁”。
然而,“市场底”往往会落后“政策底”一个周期,呈现出明显的“牛鞭效应”。
市场的波动在此阶段也往往容易出现较大的诱导作用,杀伤力更强。
比如,2008年,市场从6000多点下跌到3000点左右时,“政策底”已经出现,抄底资金不断入市;最后,市场却下跌至1664.93点;指数都已经接近腰斩,可想而知个股下跌的惨烈状况,下跌90%的都比比皆是。
又比如,2015年,市场从5000多点下跌到3200点左右时,“政策底”已经出现;可又有谁曾想到,市场在2016年经历了熔断,出现了千股跌停的场景,最终在2638点附近形成了“市场底”。
因此,不要轻易地在“政策底”刚形成时,就满仓杀进市场,需要清醒地认知到“政策底”不等于“市场底”。
接下来,说明下我们该怎么做。
市场总是有周期的,有上涨,也就必然有下跌!有乐观者,也就必然有悲观者。
我们在面对“确定的”风险时,请注意任何风险都没有确定性,这里的确定指的是每个人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对风险的预判。
往往有两种做法,分别是“迎难而上”、“退避三舍”。
迎难而上的意思是知道接下来一段时间市场可能有风险,但是不知道风险会不会来,以及什么时候走,为了不踏空行情,而主动出击的策略。
比如,2023年市场依然可能因为全球疫情变异、俄乌冲突加剧、美联储超预期加息等等带来的长尾风险,而进一步大幅杀跌。
迎难而上的做法往往就是买入低估值的消费板块、低估值的疫情复苏板块、以及抗通胀的商品etf等,进行防守配置。
而绝不是没有目标、没有逻辑地满仓梭哈。
退避三舍,顾名思义就是离风险远远的,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态度。
比如,以美国市场为例,2023年美联储基准利率提高到了4.8~5.0%区间。那么,这个时候往往意味着股票市场整体要有10%以上的ROE,整体的pe在10左右,才会有机会。
显然,股票市场并不是个好选择;那么,我们完全避开股票市场,选择存款、短债等,一年时间就可以获得接近5%的无风险收益;以宇宙行上海分行为例,美元存款一年期利率已经达到4.8%。
最后,我们希望在经济走“U”型时,每个朋友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圈,坚守自己的投资理念,收获属于自己的利润。
2022年空仓躺平都跑赢大盘了,2023年没什么难的,大不了再躺一年。(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