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硬科技 » 正文

统统吸入:“吸药”市场的国产替代

作者:果壳硬科技 来源: 头条号 93501/01

新冠疫苗第四针,终于在12月14日这一天开闸。相关推荐接种方案中,出现了吸入式/鼻喷疫苗[1];翌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演讲中也向药监局建言:加速研发及审批鼻喷、吸入型疫苗[2]。实际上,今年下半年,吸入式/鼻喷类制剂新闻不断:9月,康

标签:

新冠疫苗第四针,终于在12月14日这一天开闸。相关推荐接种方案中,出现了吸入式/鼻喷疫苗[1];翌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演讲中也向药监局建言:加速研发及审批鼻喷、吸入型疫苗[2]。


实际上,今年下半年,吸入式/鼻喷类制剂新闻不断:9月,康希诺吸入式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纳入紧急使用[3],并于10月正式开“吸”;同月,由钟南山团队主持临床试验,健康元生产的雾化吸入抗生素妥布霉素吸入溶液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症[4];11月底,中国生物鼻喷式抗新冠单抗F61获批临床[5];12月,万泰生物鼻喷式新冠疫苗纳入紧急使用……[6]


欢迎来到吸入时代。


杨景诒丨作者

李拓丨编辑

果壳硬科技丨策划



吸入/鼻喷是新冠疫苗的新式剂型,但放在药物研发大行业来看,却非新鲜事物。不少激素、肽类和核酸药物,都能经鼻腔或口腔吸入,通过鼻黏膜和支气管,甚至经表面积大、易透性好的肺部,进而作用于全身,对治疗呼吸道疾病有更明显优势。


吸一口吧,都在肺里了


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前,古埃及人发现,把莨菪叶放在火烤过的石块上,吸入产生的烟雾,能够缓解呼吸困难。


此后经历代医生的发明和改良,到在19世纪,吸入疗法已成为治疗哮喘的主要给药方式之一[7]。


近年来,随着新药研发和给药技术的进步,吸入制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种体系复杂的剂型。


我们如今所说的“吸入制剂”,是一种“药械合一”的产品,涉及药物学、吸入动力学、颗粒动力学、流体力学、表面科学和吸入器设计加工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壁垒极高。


吸入制剂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类:药物和疫苗。


药物


在药物领域,吸入制剂是呼吸系统用药的重要形式。


国泰君安证券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吸入制剂在中国呼吸系统用药的占比不断提升,到2019年达到33.1%,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哮喘、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疾病[8]。


以哮喘为例,常见的哮喘药包括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抗组胺药和复合制剂五大类,均可制成吸入制剂。依据药物剂型的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为气雾剂、粉雾剂和雾化吸入剂三种,不同的剂型在便携性、经济型、给药吸收率等方面各有优劣。



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和勃林格殷格翰是吸入制剂三巨头,在国内位居绝对垄断地位——市场份额占比一度超90%[9]。



在呼吸道疾病治疗上,吸入制剂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近期,不少公司都在研发用于治疗新冠的吸入制剂。


比如单抗。复旦大学吴艳玲团队发现,雾化吸入抗体能够把药物直接递送到肺泡,较注射给药的抗体浓度更高、副作用更轻。中国生物的重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鼻用喷雾剂(F61鼻用喷雾剂)则能在鼻黏膜上形成保护膜。当使用者遭遇新冠病毒入侵时,这层保护膜可阻止其与宿主细胞结合,特异性阻断新冠病毒入侵[5]。


或者干扰素。今年2月,英国药企Synairgen的干扰素β吸入制剂(SNG001)Ⅲ期临床失败,公司股价因此暴跌84.11%。但还在一个月后,美国药企Eiger BioPharmaceuticals便带来了好消息——公司首创的III型干扰素IFNλ,Ⅲ期临床成功。


若采用脂质纳米颗粒等递送技术,还能制成吸入式核酸药物,同样用于治疗新冠、肺纤维化等疾病[10]。


作为一种痛苦更少、依从性更高的给药手段,吸入制剂也在一些非呼吸道疾病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糖尿病和精神疾病。


糖尿病方面,辉瑞在2006年推出了全球首款吸入胰岛素产品Exubera,但是因存在导致肺癌的风险,一年后停止销售。FDA在2014年6月又批准了一款名为Afrezza的吸入型任意怠速,用于成年Ⅰ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这款药使用富马酰基二酮哌嗪微粒作为辅料吸附重组的人胰岛素。患者吸入Afrezza后,这些微粒会进入肺泡,并迅速溶入血液发挥作用,起效时间甚至比注射用的胰岛素更短[11]。


但因研发门槛过高,到现在全球只有3款胰岛素产品获批上市,其余的几乎全部终止。



精神疾病方面,四川普锐特、上海恒瑞、深圳康哲等公司均有精神安定类吸入制剂报产在审。



疫苗


与注射式疫苗不同,吸入式疫苗通过呼吸进入呼吸道和肺部,继而递送至全身,引发免疫应答。因疫苗在接种过程中途经呼吸道,吸入式疫苗与注射式疫苗相比,能引发黏膜免疫,在鼻子、口腔、气管等上呼吸道的黏膜中产生抗体IgA[12]。


黏膜免疫能更有效地中和病毒,提供更好的保护。这一特性使吸入式疫苗非常适用于累及呼吸道的疾病。


ClinicalTrials数据显示,全球多个组织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吸入式疫苗的临床试验,这些产品的适应症包括新冠、过敏、流感、百日咳、结核病、RSV等,它们中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2010年前后[13]。


鼻喷式疫苗最早在流感领域实现商业化。国内有两款:阿斯利康的减毒活疫苗FluMist(香港地区)和长春百克的冻干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感雾”;近几年,受疫情影响,新的吸入式疫苗研发适应证以新冠为主。全球多个国家都在从事吸入式新冠疫苗的研发,我们总结了主要的鼻喷/吸入式新冠疫苗研发与商业化进度——



根据摄入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吸入式疫苗分为“雾化吸入式”和“鼻喷式”两类。


前者是把疫苗先雾化成微小液滴,再通过口腔吸入呼吸道。


康希诺的吸入用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就是一种“雾化吸入式疫苗”,该疫苗在2022年9月4日获批,是全球首个获批的吸入式新冠疫苗。这种疫苗的剂量只有0.1ml,是注射式疫苗的五分之一,并且不需要预先分装,接种时“现用现雾化”,灌装进一次性塑料杯,还能克服疫苗玻璃瓶短缺的问题。


后者的接种形式,与鼻炎患者常用的皮质醇激素类似。


跟注射式疫苗相比,鼻喷疫苗把注射器的“针头”换成了“喷雾器”。把“喷雾器”对准受种者鼻腔,推动活塞就能完成接种。


图片来源:微医[14]


总结下来,无论新冠疫苗,还是流感疫苗,鼻喷式疫苗是目前吸入式疫苗研发的主流。


好吸吗?这可是外国药


前文已经提到,吸入制剂设计多学科技术,技术要求极高。具体来说,有研发和生产两个壁垒。


研发壁垒


吸入制剂的研发壁垒,主要体现在处方设计和装置设计两个方面。


吸入制剂由主药和辅料构成,依据其剂型不同,辅料也大相径庭——比如气雾剂是利用抛射剂的压力把药物喷出去,因此抛射剂的选择至关重要,而粉雾剂则对药物粉末的含水量、流动性和颗粒细度的要求更高。即使轻微改变主药和辅料的配比,也会显著影响吸入制剂的稳定性和均一性[8]。



完成处方设计后,还要根据制剂特点,研发吸入装置。要严格控制阀门输送和剂量计数器,以保证制剂粒径分布均匀、剂量具有可重现性。



以粉雾剂为例,干粉吸入给药技术研发商畅溪CEO陈东浩认为,粉雾剂迟迟难以国产替代,实际上是因为国内公司对它的认识度不够。粉雾剂是“药械合一”的产品,对吸入制剂的研发应该贯穿药物研发的过程,而国内公司大多将制剂和吸入装置当作两个产品单独研发,自然做不出来[15]。


生产壁垒


生产吸入制剂设计大量的创新工艺,包括共悬浮技术、气流粉碎技术、喷雾干燥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超声波结晶技术等。


共悬浮技术是利用低密度多孔磷脂微粒吸附不同密度的药物,提供稳定、均匀且易于分散的悬浮制剂,保证递送剂量稳定,提高肺内药物沉积比例。布地奈德等各种混悬液就采用共悬浮技术——将药物附着在3μm的磷脂颗粒上,便于吸入患者的小气道里,将药物递送至肺部。


但我国微球脂质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产品都依赖进口。国内从事脂质体制剂研发的,只有石药集团、绿叶制药、北京泰德等数家公司[16]。


超临界流体技术是一种能在增加制剂流动性的同时,保证溶质具有较大溶解度的技术,而超声波结晶技术则可以控制药物结晶特点,制备满足颗粒大小、形状、结晶度、晶型等特定要求的药物结晶。这两项进技术国内均有团队打破国外垄断,但是在产业应用方面仍然进度较慢。


雾化吸入剂的生产门槛虽然比气雾剂和粉雾剂更低,但其雾化设备的生产门槛更高。


尤其是雾化吸入式的疫苗。因单剂疫苗的容量只有0.1毫升,因此在制备这种疫苗时需要针对性研发微量雾化技术。


2021年8月,有多篇文章称维力医疗掌握名为“磁致伸缩高频震荡”的微量雾化技术,并宣称该技术可用于雾化吸入式疫苗。但该宣传更像是“炒股行为”——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维力表示,“公司现有雾化产品不能用于雾化吸入用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疫苗”,也“未和相关疫苗生产厂家合作关于定制吸入式疫苗用雾化器事宜”[17]。


克威莎雾优上市后,康希诺宣布采用爱尔兰医疗科技公司Aerogen的振动筛网雾化技术——让药液在一张特制的钯合金网上,通过高频振动产生细小的雾粒。


图片来源:康希诺官网[18]


是时候吸口“国产仙气”了


中国人口基数大,吸入制剂市场规模也相当可观。


华泰证券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呼吸吸入制剂市场为102亿元,到2029年将达到521亿元,年的符合增长率达10.5%[19]。若将用于糖尿病、精神疾病和疫苗用的吸入制剂考虑在内,其市场份额还会更高。


2020年1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经口吸入制剂仿制药生物等效性研究指导原则》,国内吸入制剂行业开始加速国产替代。以健康元、正大天晴为代表的药企,已开始在部分药物上实现国产替代,只是因上市时间较晚,市占率仍远不及三家外企巨头。


另外在一些领域,国内公司也已实现反超。


健康元自研的改良型新药妥布霉素吸入溶液于2022年11月上市,成为全球首个支气管扩张适应证的雾化吸入制剂。而北京泰德的TDI01也正在进行Ⅰ期临床,有望成为全球首个用于尘肺病的吸入制剂。


“国产的仙气”总有一天会比欧美的更好吸。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硬科技”是什么

来源:头条号 作者:果壳硬科技02/03 22:02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