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逆全球化
在过去三十年里,半导体产业可以说全球化产业的最佳典范,然而,近年来,随着半导体在信息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地缘政治考量的影响下,半导体产业却呈现出“逆全球化”的趋势。在2022年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半导体产业逆全球化的始作俑者自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该法案总额达2800亿美元,分5年执行。该法案不仅试图通过投资补贴吸引半导体企业在美国本土设厂,还意图通过限制补贴资格来阻止半导体企业在中国增产。有评论指出,这是美国政府动用行政力量强行改变芯片制造的国际分工格局。这些做法违背市场规律,将扭曲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扰乱国际贸易正常秩序。
也正是这高额的补贴,正在吸引芯片和晶圆制造企业加快“回流”美国。除美国自己的企业英特尔大力增进在自己国家的投资外,台积电、三星、恩智浦等半导体产业领域的巨头都公布了对美国的最新投资计划。这其中,美国收获的最大礼包是,台积电于12月6日宣布将继续投资美国,加码至400亿美元,并在美国生产最先进制程3纳米芯片。
在美国政府的“刺激”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特别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主要东亚以及欧洲,也都公布了大手笔的半导体产业建设计划。也因此,虽然市场低迷,但因“逆全球化”,半导体产业的资本支出却在大幅增长。高额的资本支出,会不会成为未来全球半导体行业不可承受之重,也未可知。
可以说,美国挑起的逆全球化,推动并加剧全球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的分裂与混乱,为全球芯片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严重冲击。同时也将增加半导体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和风险,掣肘全球半导体行业创新发展。
关键词二:市场疲软
2022年,包括中国半导体市场在内的全球半导体市场需求疲软。最能反映市场疲软的就是全球手机出货量严重下滑。而这其中,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其数据最具代表性:1-10月,中国大陆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2.2亿部,同比下降21.9%。
除手机之外,智能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也在走低。2022年全年的全球出货量预计将下降3.3%,为5.156亿台,这是自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全年下降。另外,个人电脑,以及平板的出货量也持续下调。
随之而来的是,电子消费品类的芯片出货量也不再是“高歌猛进”。故而,今年以来,三星、高通、联发科、巨则、同欣电、联咏、敦泰等半导体厂商面临巨大的去库存压力。同时,原本生产相当饱和的台积电,其产能也有部分地释放。
市场疲软之下,半导体大厂的赢利自是不甚理想。其中,SK海力士、美光、AMD等获利下降,衰退明显;三星电子则录得三年来净利润的首次下滑,处于芯片制造金字塔尖的台积电在第三季度虽然取得了逆势增长,但也释出预警,明年半导体行业将萧条,同时开始削减投资支出。
关键词三:裁员
因市场不景气,半导体大厂不断有裁员消息传出。首先是ARM公司,宣布裁员1000人,随后,荷兰企业飞利浦公司宣布,由于供应链问题和呼吸设备召回事件影响等因素,该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4000人,以改善业绩。
这一情况在2022年最后一季度进一步加剧:英特尔率先宣布将启动预计涉及数千人的裁员计划。英特尔CEO基辛格表示,“人员优化”将是降低成本计划的一部分。英特尔将在2023年推动成本降低30亿美元。紧随英特尔的是,格芯宣布在全球裁员800人,占员工总数近6%。而近日,美光也宣布将裁员10%。另外设备大厂泛林集团则锁定了中国区的裁员。在中国大陆虽未有半导体企业宣布裁员,但与半导体产业紧密关联的小米集团上周宣布将裁员6000人,令岁末更添一抹寒意。
但,在滚滚的裁员潮的背面,是半导体技术人才的深壑始终难填。麦肯锡9月份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公司在明年将面临30万名工程师和9万名技术人员的短缺。而在中国大陆,同样也是半导体工程师短缺。预计2025年的缺口将20万之多,从汽车制造到电力、消费品和医疗保健,半导体短缺,抑制了生产和创新。预计未来半导体产业将冷热共存,一边缺人一边裁员。
科闻社版权声明:转载时标注原文链接不构成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