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随后的圆桌对谈环节,经纬创投合伙人刘晓宁以及两家头部国资母基金负责人,共同探讨了中国母基金行业变化、国资母基金的投资策略以及诉求等热门话题。以下是对谈环节的内容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对参加CANPLUS投资创新营社群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参加CANPLUS公众号查看首期创投社的部分学员名单与课程安排,招募持续进行,欢迎了解报名。
参加 ·对谈
01 如何满足国资LP的诉求?今年以来,以国企和地方财政资金为背景的母基金,不仅在规模和数量上成井喷之势,还出现了不少新的趋势。国资母基金作为股权投资行业的“源头活水”,赋能子基金、赋能企业,在助推科技创新、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全国有超40支财政出资规模百亿元以上母基金设立,涉及至少19个省、直辖市,一时加码设立大额政府引导基金风靡全国。数据显示,在中国母基金投资来源中,国企和地方财政资金的出资比例占明显优势。但是这两类母基金有着不同的出资诉求。据其中一位国资母基金负责人介绍,由财政出资的政府引导基金一般有着更明确的返投以及回购要求。(注:所谓返投,是指引导基金要按照地方政府出资金额的一定比例投资到当地项目。大部分地区政府采用引导基金出资额或扣除一定比例管理费为计量基数,一般要求返投比例不低于1-2倍。)相比之下,国资母基金会更加市场化,在实现产业引导诉求的同时,也希望拿到财务回报。此外,不同的国资母基金在诉求上也有所差异,有些侧重于产业链延申,有些则侧重于地区招商引资。但是总体来看,无论是财政还是国资出资的母基金,都比过去更加市场化了。吴巍认为,母基金在投资时候要考虑长短配和阶段配置的问题。随着现在的项目变得越来越透明化,国资LP可以从之前的资源型/IPO型投资,转向更加前端的投资。作为被投资机构(子基金)一定要有DPI和 IRR,这是基本逻辑。国资LP有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但普遍要求投资期第三年LP会要求现金回流。“我们有些资金也有返投的需求,但我们的投资尽量不受这个的约束,每年我们都会把投资标准不断提高。我们还成立了一个赋能小组,专司把好的项目引进到出资方的园区或区域,跟它们产生一定的协同性。”
02 国资LP的诉求发生了哪些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LP开展直投业务。从行业情况来看,做直投已经是母基金的标配。吴巍认为,不管是GP还是LP都存在自身的痛点,而且痛点不断在演变。一级市场目前的痛点主要集中于募资困难、发产品困难,以及2-3年内要求DPI和现金流回流。“在制定投资策略时,更应该把投资做成一种商业模式,而不是简单的投资本身,走的可能更长久”。在吴巍看来,目前很多GP都存在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如何找到自身产品的差异性,同时满足LP的痛点,是GP需要思考的问题。另一位母基金负责人则从LP跟投和返投的角度,分享了他对行业变化的观察。近几年,随着市场上的钱越来越少,一些最头部的GP也开始接受国资LP,尤其是财政基金的跟投和返投要求。具体到返投比例上,可能视不同地区或项目价值而定。例如,因为上海的产业资源发展比较好,所以该地区的LP返投比例较高,出资比例较低。
03 基金如何应对募资难题?现在市场上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市场化母基金与GP面临着同样的募资难题,某种程度上母基金募资比GP更难。母基金要如何应对募资难的常态?对此,两位国资母基金负责人分享了他们的心得,越是在市场环境困难的背景下,GP越要稳住自己的基本盘,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具体而言,两位嘉宾对GP们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要有稳定的基本盘。如果把募资比作1,投资是0。没有1,后面有再多的0也没用。第二,要想尽办法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做基金本质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它不是单靠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母基金在看基金时,会关注它过往的投资经历,包括基石投资人等要素。第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国的市场非常大,大家都能生存。所以不要跟别人比,跟自己比——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和产品的差异性,把自己做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第四,对自己的长期定位保持定力,不要跟风。每个产业都有它的发展周期。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前期调用了大量社会资本和国家引导基金来发展,但是当产业发展到并购重组阶段,还需要更大的资本力量介入进来。所以未来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可能是,不同资金属性的参与阶段会越来越清晰,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全部集中在pre-IPO和早期创投阶段。基金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边界,做到真正的α,而不是追求市场的β。
04 LP最看重GP的三项指标是什么?LP在挑选GP时会看重哪些指标?在国资母基金负责人的眼中,什么样的GP算得上是优秀的GP?针对上述问题,两位LP大咖分享了他们的经验。除了基金本身的业绩实力以外,GP对产业资源的理解,以及它与母基金的战略协同价值,也是LP们在筛选时很看重的点。在吴巍看来,投资最终投的是“朋友圈”,LP与GP之间要建立信任,降低沟通、交流成本,才可能形成一个具有协同性的“联盟”。具体来看,她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判断一只子基金:1.事情对不对:基金管理人是否具备对符合策略的产业具有深刻理解2.人对不对: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基金管理团队是否具备战略眼光,有没有短期的落地战术和长期的战略点布局,非常重要。3.时机对不对:基金的发起时间、期限是否和母基金的投资期、期限相匹配,非常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