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2022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新的一年,央企将承担新的任务与使命。新的一年,新的挑战。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2021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表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稳增长,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优化国有资本布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全面做好国资央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国资报告》2022年第2期推出特别策划《2022央企动向——央企负责人的2022》,连续第七年深入分析各央企工作会议报告,梳理出各央企负责人2022年的工作动向:
动向一:以高质量党建全力护航党的二十大动向二:突出抓好稳增长动向三: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动向四: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动向五: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动向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更积极主动动向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提升动向八: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今天,小新与您全文分享如下——
2022央企动向——央企负责人的2022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新的一年,央企将承担新的任务与使命。2016年以来,《国资报告》编辑部每年都会深入分析各央企工作会议报告,梳理出各央企负责人新一年的工作动向。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从各央企工作会议报告中发现,围绕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央企业不断深化教育成果、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升政治能力,进一步筑牢忠诚捍卫“两个确立”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迎接和服务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压力和外部复杂环境,“稳”的意义更为凸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抓好稳增长”。我们梳理各央企工作会议报告发现,在国资委指导下,各央企纷纷制定了有利于稳增长的措施,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我们从各央企工作会议报告中看到,央企纷纷表态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重点难点抓攻坚,确保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央企的科技创新工作也有新的重点和内容。各央企在2022年工作会议报告中除了部署重点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还落实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充分彰显了央企的责任担当和使命作用。央企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多家央企在2022年工作会议报告中均将数字化转型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强大活力创造力的市场主体。此外,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央企通过近年来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办法不断增多。2022年,央企将推动这些工作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做深做实。新的一年,新的挑战。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2021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表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稳增长,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优化国有资本布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全面做好国资央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动向一以高质量党建全力护航党的二十大循着时间节点回望2021年,迎着建党百年、全国国企党建工作会召开5周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等一系列大事记,国资央企牢牢把握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这一独特优势,坚持企业党的建设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的主基调,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汇聚了强劲的动力。2022年,党的二十大将召开,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站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央企业聚焦迎接和服务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条主线,紧紧围绕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主题,在引领、保障、融合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巩固、提升,划定出企业高质量党建工作路线图,以更具系统性、全局性、更务实的举措抓党建、强党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政治建设成效持续巩固深化永葆国企的政治本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国国企党建会召开5年以来,中央企业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大普及大落实,建立起了“第一议题”制度,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坚定打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锋阵地。2021年以来,国资央企纵深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百年历程中把正航向,从伟大成就中增强信心,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凝聚起了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做好今年工作责任大、要求高、任务重,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之以恒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2022年,中国海油、中国国新、中国节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绿发等央企明确提出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和全国国企党建会精神落实成果,持之以恒加强政治建设,持续将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巩固深化教育成果,要做到方向聚焦、目标明确。如,中国海油突出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完善、强化、拓展,持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和全国国企党建会精神落实成果,为公司完成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任务提供坚强保证。中国国新进一步明确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全系统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党史观,增强历史自信,真正把捍卫“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思想淬炼、精神洗礼下,央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凸显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双碳”目标下,中国大唐进入绿色低碳转型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表示,“要始终把‘国之大者’领悟到位,我们的决策才会越科学、越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确保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为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中国绿发提出进一步增强从政治上观察形势、分析问题、科学决策、推动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政治站位高了,企业党组织政治能力提升才能更实、更稳。以锤炼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目标,中央企业定举措、求实效。如,中国绿发提出以各级党组织为主体,2022年一季度集中开展“学理论、悟思想、提站位、勇担当”政治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再如,中国国新提出要继续教育引导全体党员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从政治高度看待国有资本运营事业,切实解决好“学用怎么结合”的问题,进一步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策略、练就斗争本领,以履职担当尽责的实际行动、齐心协力开创事业新局面。围绕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央企业不断深化教育成果、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升政治能力,进一步筑牢忠诚捍卫“两个确立”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迎接和服务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央企业担当实干,勇毅前行。
党建业务深入融合促进、同频共振没有脱离业务的党建,也没有脱离党建的业务。近年来,国资央企着力推动改革发展与党的建设同频共振,一系列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的创新实践落实落地,为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深入融合积累了宝贵经验。新形势下,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愈加严峻复杂,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中央企业更加坚定步伐、深入探索,在党建融合上作文章、下苦功。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企业治理结构之中,是中央企业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题中要义。中国东航党组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2021年疫情条件下,中国东航股权多元化改革顺利落地,负债率有效降低,流动性有力增强,规避了很多经营风险。2022年,在疫情不确定性、外部经济不确定性、行业“慢复苏”等多重因素下,中国东航稳增长挑战重重。“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中国东航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绍勇表示。为此,中国东航进一步拓展大党建“五大体系”建设成效,充分发挥集团党组和各级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增强政治功能,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完善公司治理中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公司治理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坚持党建领航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远洋海运提出把全面深入贯彻《关于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作为党建工作的龙头工程,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议事决策规则,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取得新进展。贯彻落实好《关于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要抓住融入治理这个关键。2022年,中国航信在子企业“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和决策事项清单制定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融入上下功夫、在内嵌上出实招,将党组织集中参与治理与党员干部分散参与治理有机结合,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有序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党建业务融合除了强化顶层制度体系保障外,要紧紧扭住责任制“牛鼻子”。为进一步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中国国新提出优化党建融入经营、融入日常考核的指标体系,推进党建考核与经营业绩考核有效联动、考核结果与薪酬奖惩有力挂钩。适应转型发展要求,中国绿发提出持续深化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有效引导各级党组织围绕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系统谋划和推进党建工作,进一步激发强党建促业务的内生动力。聚焦重点发力,注重系统提升。2022年,在党建工作成果持续落地见效基础上,中央企业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深度、同频共振的强度、相互促进的成效都将迎来新的跃升。
继续用功发力 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强基固本引领改革发展,中央企业着力把党的组织建强起来、把党员动员起来,在提升基层党建质量上继续用功发力。着眼于建强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中国华电、中国国新等央企更加聚焦向新业务领域、混合所有制企业拓展延伸,持续筑牢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如,中国华电提出要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做好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党建工作,推进新收并购企业、新兴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又如,中国国新提出力争实现主要业务板块党委设置“全覆盖”、党委班子选优配强,针对已经设立党委的企业提出要抓紧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处理好各治理主体的关系,理顺机制流程,确保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实践层面,中国国新提出深入探索党建特色模式,继续推进部分独立法人企业党支部集体研究把关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强党建“双试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总结把握规律,推动党建特色模式探索走深走实。着眼于党的基层组织优势发挥,保利集团、通用技术集团等央企结合经营发展改革特点,打出了一套能力提升“组合拳”,实现夯基础和强功能一体推进。全国国企党建会召开5年来,保利集团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制度、严标准,融中心、促发展,把党的组织健全了起来,把党员干部组织了起来,把职工群众动员了起来,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阵地高高飘扬。为推动党建工作再深化、再推进,保利集团2022年启动了“固本强基、品质先锋”党建提升工程三年(2022-2024年)行动。新征程上,保利集团坚持抓基层导向,更加突出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从紧从严补齐党建短板,提升基层党组织向心力、战斗力、吸引力、组织力、号召力,在建强基层党组织上务求新实效,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实现改革创新攻坚党旗所指、行动所向,重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此,通用技术集团2022年将持续推进“一强两无三高”五星党支部创建,广泛开展党员突击队、责任区、示范岗建设,确保关键岗位有党员领着、关键环节有党员把着、关键时刻有党员顶着,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任务现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紧扣“融合”二字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中央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有了精准方向、建起了制度体系、具备了有力抓手,这无疑将为企业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注入强劲活力。
人才强企提升至战略新高度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中央企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路径和方向。2022年,中央企业锚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进军世界一流等战略目标,集聚创新人才、优化干部梯队、深化机制改革,全方位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选育培养人才,企业“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重日常”的选人用人导向更加鲜明。中国远洋海运、中国海油、中国绿发、中国华电等央企突出政治标准,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对此,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明确表示:“要切实把政治素质过硬、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强、经过重大斗争考验、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着力培养一支政治强、专业精、结构优、活力足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记者注意到,2022年多家央企将大力实施多项干部培养工程,如中国远洋海运“启航、远航”,“国投头雁”等,为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新业务领域人才紧缺,求贤若渴。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多家央企着力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目前情况看,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面对‘无人可用、有人无用’的问题,面临‘后继无人、难以为继’的窘境。”新兴际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贾世瑞表示。为此,新兴际华提出要营造包容环境,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更加宽广的胸襟,吸引更多人才到新兴际华工作,塑造战略性领军人才。要聚焦重点领域,在智能装备、新材料、优特钢等领域主动而为、招才引才,更好推动重大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身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爬坡阶段,中国绿发渴求人才。针对战略发展需要,中国绿发明确提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高素质领跑者,加快形成人才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以顶层设计为制度保障,中国国新将人才发展与业务发展同步谋划、同步推进,着力打造国有资本运营人才聚集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难得,轻视不得,耽误不得。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持续推进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选人用人有机统一。通用技术集团、国机集团等央企建立起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活”相济,持续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国投、通用技术集团等企业,加大中长期激励力度被提升至重要位置。“以‘十四五’规划目标为引领,企业将持续健全业绩考核和激励水平双对标机制,建立健全具有鲜明市场化特征的正向激励体系,吸引保留核心人才。”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表示。以信任为基础的授权放权,与激励同等重要。为此,新兴际华提出充分授权、用人不疑,真正为人才松绑,不合理的限制都要取消,该下放的权力都要下放。以信任为基础,在管理上做“减法”,在激励上做“加法”乃至“乘法”。聚焦青年人才群体,国投提出要放手使用青年人才,敢于压担子,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央企业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力争使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锻造出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干部人才队伍。(作者:国资报告记者 王倩倩)
动向二突出抓好稳增长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2021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抓好稳增长”。央企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记者梳理各央企工作会议报告发现,在国资委指导下,各央企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纷纷制定了有利于稳增长的措施,以期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作出更大贡献。
稳字当头抓经营2021年,央企效益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营业收入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两年平均增长8.2%;实现利润总额2.4万亿元,净利润1.8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3%和29.8%,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4.5%和15.3%。一年来,央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推动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在大庆之年、开局之年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2022年,面对经济发展的内部压力和外部复杂环境,做好国资央企工作责任重大。2021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2022年“两利四率”要努力实现“两增一控三提高”,“两增”即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高于国民经济增速,“一控”即控制好资产负债率,“三提高”即营业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进一步提高。在国资委指导下,央企在稳定经营工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稳字当头,“稳”是主调,是大局。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表示,要突出目标导向,强化责任落实,优化发展结构,稳住发展态势,推动生产经营稳步向好,稳固集团发展“基本盘”。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表示,业绩和效益要保持稳,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高于国民经济增速,进一步提高营业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中国航信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志雄表示,在世纪疫情的环境下,保证传统主营业务和关键客户稳定,维护住公司重要收入和利润来源,是实现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稳增长的另一面,是清退“两资”“两非”,提升投资质量。中国中检总经理李忠榜表示,在“一控”上,要按照包保分工安排,对资产负债率超过65%的34家企业,一企一策降低资产负债率,对长期资不抵债的要果断处置。中国远洋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万敏表示,在节支上,要进一步强化点滴节支的意识,不能因为效益不错,在成本管控上就有所懈怠,甚至“大手大脚”。成本管控是一种长期工作,不论市场好坏都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表示,要加快主责主业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同时避免在低效无效领域进行盲目投资。要大力开展降本节支,确保现金流充裕。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和清退“两资”“两非”,压减收益率低于资金成本的业务规模。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表示,着力提高投资质量,严把项目入口关,拓展论证深度,优化评价标准,以集团公司发展项目投资收益标准为底线,以资本回报水平确定项目推进时序。邹磊强调,严格落实项目边界条件,坚决防止因土地林地、生态环保、系统接入等导致的颠覆性风险。
尽早实现开门红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强调,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稳住增长势头,力争实现“开门红”。从各央企工作会议报告来看,央企均把稳增长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体现了央企在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中国中检总经理李忠榜指出,在“两增”上,集团各级单位要提早谋划、提早部署,主要负责人要挂帅出征,聚焦提质提效促增长,紧盯营收、利润核心指标,拿出落实2022年一季度“开门红”的攻坚措施,坚决做到营收有利润、利润有现金。招商局董事长缪建民指出,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把全年工作抓早、抓好、抓稳,做到早研判、早布局、早发力、早落地、早见效,重点在上半年,关键在第一季度,力争实现“开门红”,在新形势下展现出招商局作为百年央企、综合央企、驻港央企的担当。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表示,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稳定宏观经济大局作出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坚决发挥好稳定器、压舱石作用,切实把高质量稳增长作为今年首要任务,确保集团今年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开局稳,全年稳健运行、向好发展。为实现“开门红”,央企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落地。国投党组副书记、总经理王海波表示,要兼顾存量与增量,对能带来实际利润贡献的并购项目早决策、早落地、早发挥作用。于旭波指出,要结合集团“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向先进制造倾斜、向固定资产投资倾斜、向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领域倾斜,加快投资审批,加快落地实施,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为拉动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以进促稳在部署稳增长过程中,如何做到既“稳”且“进”,企业发展提“质”保“量”,是各央企负责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东航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绍勇表示,“稳中求进”,要孜孜以“求”、以 “进”促“稳”,这是一种主动积极进取的状态。“稳字当头”,蕴含着新挑战,但稳字当头,不是稳字“挡”头,任何在稳字前面想停一停、松一松、缓一缓、放一放的心态都是要不得的。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表示,我们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是简单要求速度慢一点、步子小一点,而是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让“稳”的基础更加坚实,“进”的态势持续增强。在各央企工作会议的报告中,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等词频频被提及,体现了在高质量发展总要求下,央企对于“稳”和“进”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中国五矿总经理国文清表示,要立足企业长富久安的美好未来,以内涵式发展引领质量效益提升,让高质量的“进”更好地促发展的“稳”。新兴际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贾世瑞表示,要确保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贾世瑞强调,2021年,新兴际华集中解决了一批历史问题。2022年,必须全面提高经营质量,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各板块要坚决落实“十四五”战略规划,更好地把锻长板和补短板统一起来,统筹抓好内部挖潜和外部开拓,用好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聚焦主业促发展增效益,确保全年经济平稳运行,实现质的加快提升和量的稳步增长。一些央企对业务的转型升级进行了部署。中国航信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志雄表示, 我们应该快马加鞭,加快夯实内功、提升技术和产品能力,并抓住智慧民航建设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智慧出行、智慧运营、智慧物流等领域迅速实现关键卡位和市场布局。通用技术集团总经理陆益民表示,要围绕主业能力提升,加大技术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关键设备购置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投资,培育持续增长动能。中国电气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要加强与央企、独角兽企业战略合作,紧盯石油石化、轨道交通、5G通信等领域,实现非电力业务横向跨越发展。加强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创新业务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济,形成良性市场生态链。保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表示,高度关注房地产行业的宏观政策导向变化以及市场震荡调整带来的深刻影响,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并行,确保规模稳健增长、效益稳中求进,稳住集团经营的基本盘。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表示,要积极推动业务开拓创新,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周渝波强调,随着公司核心金融牌照获取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将迎来新业务板块的拓展契机。要在前期认真做好尽职调查、摸清风险底数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实质性突破后的“百日计划”。要及时组建管理机构,研究制定整合方案,稳妥接收业务资源,使之尽快融入国有资本运营全局。(作者:国资报告记者 原诗萌)
动向三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新冠肺炎霾影不散,百年变局加速演进。2022年,我们面临着更趋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挑战当头,何以解忧?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资报告》记者梳理多家央企年度工作报告发现,多位央企负责人提到,改革是解决发展中一切问题的密钥。“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深化改革。”中国安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国平表示。2022年,中国安能既要做好三年行动方案已经明确的“必答题”,又要做好具有自身企业特色的“自选题”,进一步增强改革三年行动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中国航信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志雄表示,要统筹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遇到‘难题’还是‘新题’,都要靠改革去解答”。中建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郑学选提出,要把改革作为中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一招,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绿发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宇说,作为一家新央企,中国绿发因改革而生,也必将由改革而兴。“要始终秉持改革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狠抓改革落地见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以来,相当一批企业已取得了突出的改革成效。比如,中国东航的改革任务已提前完成。中国东航总经理李养民表示,2022年要在此基础上巩固改革成果,抓好延伸拓展。要把改革重要举措和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纳入公司制度体系。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表示,2022年既要确保未完工作如期收官,又要确保已完工作取得实效。“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能建特色的重大标志性实践、制度与理论成果,坚决防止‘纸面’改革和‘数字’改革。”“中国华电已提前完成三年改革任务70%以上的目标,但这其中大部分是相对好改的工作,后续的任务才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说。2022年要聚焦改革难点、利益焦点和机制堵点,认真分析症结所在,动真碰硬推动解决,全力攻克难啃的“硬骨头”。“改革三年行动是阶段性任务,但改革永远在路上。”国投时任党组书记、董事长白涛在国投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通过改革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发展壮大,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尺。
完善治理体系 提升治理效能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建好建强董事会,充分发挥董事会作用,是更好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年底,各级国有企业基本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子企业层面完成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比例分别达到99.3%、94.2%。在此基础上,各央企自我加压,进一步采取措施,继续加强董事会建设。在理顺董事会各个治理主体关系方面,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提出,各级企业要全面落实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要求,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制定和落实重大事项决策权责清单,提高前置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中国物流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洪凤要求,坚持促进各个治理主体作用发挥,既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领导作用,又充分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和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重要作用,严格防范股东权利虚化、董事会失灵、经理层内部控制等公司治理风险。中国中检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增德坦称,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中国中检存在二级机构对政策把握不准、董事会作用发挥不突出、外部董事队伍不健全等基础工作不扎实的问题,未来必须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执行,提升治理效能。他提出,2022年要建立“2个清单1个库”:即逐一明确二级及以下子企业董事会建设要求,制定应建董事会清单;一企一策制定外部董事占多数的二级及以下子企业清单。建立外部董事人才库。在落实子企业董事职权系列改革方面,中国航信总经理黄荣顺认为,既要规范董事会建设,建立并培养专职外部董事队伍,筑牢落实董事会职权的基础,又要完善子企业落实董事会各项职权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总部监管体系,推动落实董事会职权更有制度保障。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表示,要按照“专业尽责、规范高效”原则着力提升二级单位董事会建设质量,持续加强外派董监事队伍专业能力建设,确保“落权”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推动子企业治理能力实现新提高。外部董事是影响各级董事会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中国绿发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宇要求,加强专职外部董事人才库建设,做好履职培训和工作保障,发挥外部董事在依法科学决策、重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健全监事管理制度,规范外派监事管理。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表示,要配齐配强二级企业外部董事,建立外部董事例会制度,加强外部董事调研、报告等履职管理,充分发挥外部董事决策、监督作用,有效落实董事会职权。中国化学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提出,要拓宽外部董监事来源,专职外部董监事由集团总部部门和所属一类企业正职转任或由总部部门和一类企业副职、二类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提拔转任;总部部门负责人、所属企业领导人员履职优秀的退休后可返聘担任兼职外部董监事;面向社会聘请一定数量的知名专家学者、中介机构人士担任兼职外部董监事。同时强化外部董监事履职评价,考核结果优秀的可以安排适当延迟退休。2021年5月31日,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党委成立。受国资委委托,中国国新负责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提出,要牢记公司承担的特殊职责,“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一如既往做精做好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服务保障工作,积极支持中央企业董事会建设”。
完善经营机制 激发内生动力市场经营机制是国企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以来,各央企在坚持市场化方向,打造面向市场竞争的、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企业上狠下功夫,取得了突出成效。新的一年,各企业继续以市场为核心,补短板、强活力。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不少企业在优化管控模式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中国电气装备是新组建的央企。中国电气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提出,要明确各级企业功能定位,不搞上下一般粗。集团公司总部实行“战略+财务”管控模式,突出战略导向。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管控模式,总的要突出运营导向,突出客户导向,有效释放基层抓经营、拓市场的动力。中国物流同样是新央企。中国物流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洪凤提出,集团总部要去机关化,突出“服务+赋能”;二级所出资企业要去总部化,把营销中心、利润中心做实,主动跑市场、揽项目、增利润。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诞生的新事物,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说,2022年要按照“强总部、实板块”要求,继续增强总部的战略引领、运营管控、资金配置、队伍建设、风险防范等能力。基金管理公司和国新系各只基金要互相理解支持,不断健全前后协作、运作高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前台运转优化、中台风控专业、后台支撑有力。三项制度改革被誉为国企改革的牛鼻子。各央企在能下、能出、能降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好的分配与激励机制是形成动力与活力的最根本渠道,有利于真正打造利益共同体、生命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透露,2022年将试行与推动“3+2”机制。“3”就是科技入股、员工持股、管理层股票计划,“2”就是超额利润分红与员工跟投计划。这是我们下一步的主攻方向。新兴际华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贾世瑞表示,分配制度要注重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精准激发活力动力。他举例说,制造类企业工厂可以实行计件制激励,基础薪酬完成量不要太高,让员工只要不偷懒就能拿到;奖励部分要有一定难度和吸引力,让员工通过努力才能拿到。科技类企业要把激励体现在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智库影响力这些工作上来,坚决杜绝大锅饭式激励,杜绝事务性工作激励。中国安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国平认为,与其他企业相比,中国安能的三项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破题。他说,2022年要实现“四个转变”,即工资总额管理由人员总量控制向利润总额、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率等指标性控制转变;人员薪酬由相对固定向合理浮动转变;薪酬决定机制由职务职级向岗位价值、业绩贡献转变;薪酬兑现由过渡衔接向依据价值创造、逐步拉开拉大差距转变。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表示,要率先在集团总部实施部门业绩考核和全员绩效考核,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在二、三级企业推行。全面推行“两个合同”管理、末等淘汰和不胜任退出,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妥善解决结构性缺员与冗员并存问题。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说:“目前个别单位不关注市场、不及时应对市场,总是贻误市场机遇,一直这样还怎么发展?各单位必须精简管理链条,优化管理模式,建立以客户需求为第一导向的运营体系,始终做到对市场的反应灵敏高效。”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军说,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超越对手、赢得优势。“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市场化改革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用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中的挑战和难题,用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和红利推动集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构建更加成熟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
稳慎推进混改 实施差异化管控多年来,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改革热点话题。近年来,已有大批成功的混改成功案例次第涌现,还有一批混改企业刚刚联姻。2022年,各央企在混改方面有哪些打算?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建平提出,要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三级工程承包类、勘察设计类、投资类、房地产类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合理设计混改企业股权结构。中国物流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洪凤表示,要着眼放大拓展国有资本功能,有针对性地通过混改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要以协同互补、相互赋能为导向,选择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要将混改企业作为集成化改革的高地,用足政策与工具,打造示范样板。中国远洋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万敏说,推动物流混改是2022年深化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要以混促改,围绕集团战略,深入推进运营、仓储、待整合三个平台建设,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等方面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于混改企业的国有股东来说,如何对混改企业实施有效管理,既能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又能充分发挥企业活力,是重大挑战。中煤地质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平提到,要加大混改差异化管控政策研究与方案制定,探索差别化、精准化的混改企业管控新模式,转换经营机制,释放经营活力。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建平说,要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管理,聚焦决策审批、审计评估、产权交易等重点环节加强监督,防止只投不管、控股不控权、失控失管,始终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的第一家混改差异化管理试点,国投率先开展差异化管理试点,从无到有搭建了差异化管理制度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2年,国投提出,要继续努力探索实践,把差异化管理这个现实课题回答好。一是坚持法治化,对国有大股东必须承担责任的事项,要依法行权、依法履责,不能失管失控。二是深入沟通,凝聚共识,坦诚沟通,相向而行。三是放大优势,加快发展。国有企业有国有企业的优势,民营企业有民营企业的长处,混改后都要作出改变,通过优势互补补短板,通过优势叠加锻长板。(作者:国资报告记者 刘青山)
动向四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央企所承担的科技创新使命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内容。2021年3月29日,国资委党委和中央企业党委(党组)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联学会,要求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记者梳理各央企工作会议报告发现,除了部署重点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央企还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当今世界,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央企承担的使命日益重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表示,“十四五”时期,要发挥好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新作为。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努力打造科技攻关重地,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打造科技人才高地,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特区”,加快打造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坚决把中央企业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021年3月29日,国资委党委和中央企业党委(党组)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联学会。会议指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最能充分彰显国资央企的责任担当和使命作用,是中央企业“十四五”期间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路径。从各央企2022年的工作安排来看,已经将上述要求落实到了具体的规划中。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提出,积极培育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长。在具体做法上,邹磊要求,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加强顶层谋划、稳步提升本领域方向的技术创新能力,多出高水平创新成果、早出可推广工作经验,有效赋能企业发展。同时,加强系统谋划,着力培育有条件的企业打造成为现代产业链链长。中国一汽总经理邱现东表示,中国一汽将用“可以全部推倒重来,必须归零创新构建”的思维,全新打造“一体化、少件化、软件化”的全新一代汽车产品平台和技术平台,努力成为汽车产业创新的策源地,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成果和能力行业领先的目标。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表示,加快推进大型铸锻件变革性制造技术研究、大型铸锻件智能制造和智能产品开发等关键核心项目组织,全力以赴打造大型铸锻件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仍是制约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2022年,央企继续在这方面“部署重兵”,以期寻求突破。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建平表示,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服务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战略大局,落实好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求,依托重大项目、重要工程,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创新、标志性成果。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表示,发挥高端引领、关键支撑、示范带动的骨干作用,加快推动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和关键新材料等方向突破关键技术,为工业强基工程作出国机贡献。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表示,要围绕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着力巩固和扩大华电“睿”系列自主可控工控产品成果,加快“走出去”应用推广,全面提升华电科技创新影响力。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表示,要以国家部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为重点,全力推进公司前两批 12 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实施,积极开展国家科技项目和第三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接续立项。中国航信总经理黄荣顺强调,重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建设。黄荣顺表示,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确保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中国化学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提出,要持续以被国外垄断的、国内没有工业化生产的化工新材料技术为主攻方向,以集团级科技专项为引导,推动“十四五”期间48项重点研发课题早出成果、早见成效。中国电气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中央重组成立中国电气装备目标之一就是聚集创新要素,统筹创新资源,增强融合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集团公司要强化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科技自强新高地。一些央企还对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做法和定位进行了思考。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一直以来,集团公司叫得响、立得住的技术偏少,整体上星星多、月亮和太阳少,尤其缺乏自主的“硬核”技术和核心装备。各单位要牢固树立科技强企意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围绕《拟重点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集成两手发力,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缪建民表示,尽管集团在科技创新领域相对底子薄、优势不突出,但我们决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就此“躺平”,而要奋起直追。缪建民强调,招商局短期内无法成为科技型企业,但必须发展成为“有一定科技含金量”的企业,努力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表示,运营公司虽然不直接参与技术创新,但要积极发挥平台作用,助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更好对接。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与原创技术策源地央企、产业链链长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国有资本、带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支持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关键产业发展。
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离不开创新体系的支撑。在这方面,各央企工作会议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表示,加速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优化整合与建设,推进集团高水平科研平台体系化发展。中国绿发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宇表示,紧跟国家战略需求,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创建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国家级创新基地建设、重点研发项目联合攻关,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服务能力。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表示,落实第六届科技创新大会工作部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紧密加强与高等院校等机构合作,更好发挥3家国家级实验室作用,努力培养院士大师等科技领军人才。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表示,国家级平台是我们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要利用本轮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调整的机会,在核心主业领域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将各方面资源向平台倾斜配置,使其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聚集地。肩负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的央企,着眼于发挥带动作用,强调产学研用结合,部署与其他研发机构的合作。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强调,抓紧完善集团公司科技咨询委员会,加快推进与大院名所、装备制造企业战略合作,打造产学研联盟,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研发体系。中国航信总经理黄荣顺表示,推进中国航信研究院与各级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强化中国航信研究院在技术发展、新技术应用,以及政策、行业、市场研究的智库作用。积极与行业客户和技术优势企业联合,共同打造平台级产品创新基地。在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方面,央企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攻克科技难关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聚社会创新资源集团先进制造业各领域要加强与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形成有效合作模式。通用技术集团总经理陆益民表示,加强科技创新联盟、联合体建设,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医教研合作,形成在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领域的有效合作模式。
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能够更好地激发企业创新的活力,是央企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之一。2022年,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央企面临新的契机。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指出,要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中更好释放创新潜能,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创新支持政策落地,积极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要求,健全符合科研特点的分类项目管理机制,完善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大授权放权力度,有效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各央企在工作会议报告中纷纷对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保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表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齐步走”,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表示,深入落实国家《科技创新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要建机制,推动创新要素聚集,深化创新主体协同,促进原创成果转化,引领创新生态建设,建立问题导向、目标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机制。人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各央企提出,要积极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中国远洋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万敏表示,探索赋予研发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赋予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实现“应给尽给、能享尽享”,促进创新领域内外合作。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表示,全面落实“十四五”科技总体规划,加快建立科技人员收入与价值贡献挂钩、科技创新投入与金融资本融合、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市场对接的有效机制,让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让创新智慧竞相迸发,让创新氛围蔚然成风。中国中检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增德表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推进科技创新的激励保障机制,加大技术投入和创新力度,落实年度考核加分、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加回、资本金注入、工资总额单列等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潜能。新兴际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贾世瑞表示,科技类企业要深化“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真正把科技项目、技术攻关、重大课题交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赋予足够的人权、物权、财权,切实做到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谁能冲得上去、拿得下来,就大胆使用、放心使用,发挥好“揭榜挂帅”的应有之义。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激励导向,真正把激励体现在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智库影响力这些工作上来,坚决杜绝大锅饭式激励,杜绝事务性工作激励。(作者:国资报告记者 原诗萌)
动向五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新趋势和新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比如,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升级已成不可逆的发展趋势;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治理核心议题,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潮流。以变应变,更加积极投身构建新发展格局之中,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成为央企的必然选择。《国资报告》记者梳理各央企年度工作报告发现,2022年,各央企的产业布局呈现出如下变化:首先是将更多资源集中于主业;其次是不断推动主业转型升级;最后是适度布局新产业新领域。“无论是传统产业创新转型还是新兴产业布局,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提升战略落地能力。”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缪建民表示。成功的前夜总是漆黑与漫长。他举例说,荷兰企业阿斯麦从昔日的无名之辈成长为全球“光刻巨人”,用了22年时间。该企业曾被人视为“吞金巨兽”,长期“烧钱”而不“生钱”,几乎到了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的境地。但阿斯麦公司始终坚定在行业中“争夺金牌”的信念不动摇,几十年如一日向这个目标挺进,打造出一支追求完美的顶级技术团队,最终成功翻身登顶,一统全球高端光刻机市场。“这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缪建民说。
强基固本为了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布局,2021年,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组建了中国中化、中国物流、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稀土等一批新央企,旨在提升国有资本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深化内部整合,是这些企业当前一阶段最关键的任务。对此,中国物流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洪凤表示,中国物流要按照国家战略需要建设,着眼现代物流降本增效提质、自主可控安全两大需求,把握好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两大趋势,融入区域协调和乡村振兴,促进两业融合和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李洪凤说:“要突出主责主业,坚持先立后破,坚定不移地推进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巩固拓展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剥离调整一批,确保物流主业收入占比逐步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李洪凤提出:一是要以“形合”为基础,实现“物理形态”整合;二是以“心合”为重点,推进目标行动统一;三是以“神合”为目标,形成文化和行为自觉。中国电气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中国电气装备的使命,是践行“赋能智慧电气、创引绿色能源”,战略定位是“电气技术引领者、能源革命推动者、绿色发展践行者”,战略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智慧电气装备集团,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慧电气装备集团。为实现这一目标,白忠泉提出,重组整合重在协同、要在提质、贵在增效。要自觉增强大局意识,优化资源配置,发挥集群集约效应,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中国中化总经理李凡荣提出,2022年中国中化将按照新的业务架构落实“十四五”规划、深挖重组协同价值。一要扎实平稳推进业务整合。按照先管理整合、后资产和股权整合、同步启动供应链整合的原则,分批完成经营单位管理权移交,力争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非上市公司股权和资产重组。二要科学探索内部协同机制。2022年计划推进600个协同项目,增效目标要达到38.7亿元。对于不少央企而言,收缩战线聚焦主业是当前的重要工作。比如,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提出,中国节能“枝枝叉叉”太多,占据了大量资源,拖累了企业转型发展。“相当于‘背着包袱、抱着孩子、穿着大棉袄在市场的海洋里游泳’,根本游不动。”因此他要求,要加快业务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实施系统内部重组合并,做好减法,优化存量,有进有退,合理流动,使集团资源向优势业务和企业集中。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说:“坚守主责主业,绝不能再犹犹豫豫、慢慢腾腾,等待观望只会把公司大型铸锻件、核电石化冶金装备等领先者的地位弄丢了,把一重做弱了、做小了。这样的结果党中央是不会答应的,职工也不会答应的!”新兴际华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贾世瑞表示,2021年新兴际华启动了2006年以来改革力度最大、涉及范围最广、调整幅度最深的结构性变革,实现“主业归核、资源归集、产业归类”。经过这次调整,“531”产业结构初具雏形,资本布局得到优化,集团整体效能必将得到有力提升。中国远洋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万敏说,全球竞争的主战场仍然是在航运公司,特别是集运公司。“下一步,集团资本运营部要统筹好中远海控作为投资平台的重要作用,大幅度提升中远海控的资本运作能力和投资能力,使得航运主业在整体的市场竞争当中能够处于领先地位。”万敏说。与产业公司相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产业进退方面更加灵活。对此,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强调,运营公司虽然没有主业限制,但不能四面出击,发展不能“失焦”,尤其是已经明确的业务板块必须聚焦主业、做精专业。
转型升级坚守主业,不同于抱残守缺。相反,为了更好做好主业,相关央企正在积极推进主业的升级转型。中煤地质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平表示,2021年总局党委经过认真研究,明确了总局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地质环境与生态建设、地质工程与技术服务的三大核心产业。为了做好三大主业,中国煤地提出,要提升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能力。要进入矿产开发市场,加强找矿能力建设。要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扩大产业发展的空间。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市场变化和政策导向同频共振,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招商局董事长缪建民提出,加快增长方式“由量向质”、业务结构“由重入轻”转变,是招商局“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他举例说,房地产行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一方面,必须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根据负债端的变化调整资产的配置,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平衡;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需求的精准研判,根据需求的变化来确立资产供给区域、品种的重点,实现供给与需求的适配。2021年,国资委以中国安能为综合平台联动加强中央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国安能将不再只是一家普通的建筑业企业,而是真正嵌入到国家应急治理战略乃至国家安全大局的国家队。”中国安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国平提出。下一步,中国安能将进一步优化调整主业结构,成立一批应急救援产业及服务的专业化公司和运营平台,加快构建新的业务发展格局,切实做到应急专业救援当主力、应急产业发展当链长、应急力量建设当示范。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提出,与建筑行业息息相关的钢铁、水泥、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共占全国碳排放的近30%,由此带来的产业链重构、产品技术升级、生产方式转变将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他要求,一是做好绿色发展顶层设计,明确公司融入“双碳”经济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二是真抓实干加快转型升级,快人一筹建立成本优势。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循环利用,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助力绿色发展。中国中检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增德提出,要积极寻找与主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的标的,通过合资、收购、兼并等方式加快外延式增长,巩固行业龙头地位,打通堵点、补上断点,延伸服务链条。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要求,未来要加快优化结构布局,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一是打好新能源提速增效攻坚战;二是打好煤电提质优化攻坚战;三是打好新产业振兴拓展攻坚战。中建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郑学选提出,要推动业务结构持续调整和优化。紧抓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高举高打、抱团竞争,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业务;积极推进交通强国试点,深入拓展公路、地铁、铁路、水网、水利枢纽、大型桥梁、新能源建设等细分领域。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反思称,风光电规模偏少是制约华电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是发展中的最大短板。他提出,要举全公司之力补齐绿色发展短板,坚决打赢新能源发展“翻身仗”。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提出,要加快从偏重以投资拉动主业、赚取投资价差向价值投资转变,从偏重投项目向注重投产业转变,从较为单一的“投”向能投会卖的投资全链条转变“三个转变”,全力提高投资回报率。中国电气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提出,要全面推行机器换人工作,优化产品工艺布局,提升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实现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
全新布局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同一产业的定位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对于有的企业而言,“双碳”是企业主业;而对于有些企业而言,则是升级机遇;对于另外一些企业而言,则是全新领域。比如,中国船舶提出,2022年要持续壮大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加大风光资源获取、核准和大兆瓦风机市场拓展力度。同时积极发展海上风电、深远海养殖、邮轮游艇、海洋文旅与康养休闲等新业态,推进示范项目落地。中国一重提出,要全链条发展陆上风电产业,下大力气获取东北、西北等地区不少于30万千瓦风场资源,积极探索海上风电项目建设,着力拓宽发展路径满足发展需求;稳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确保年内完成定型,努力实现1-2处样板工程,力争2023年全面推广;积极开展氢能源产业布局,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尽快在氢制取、储存、加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绝不能在这场能源抢夺战中失去先机。”刘明忠表示。周渝波要求,要找准选好运营公司业务切入点,进一步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清洁技术创新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要持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把落实“双碳”战略、绿色发展融入运营业务。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正确理解技术价值最大化,在积极助力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关注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支持节能降碳。美国学者罗伯特·戈登在其著作《美国增长的起落》中,梳理了从1870年到1970年百年间一系列伟大的发明和增量式创新。他发现,只有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创新才能久远,仅仅服务于少数群体和资本利益的创新,最终会被资本所吞噬。基于此,缪建民认为,绿色科技关乎地球的未来,生命科技关乎人类的未来,数字科技关乎世界的未来,三者都是宏大的革命性变革。这几个领域市场需求巨大,未来投资金额巨大,商业机会也巨大,是招商局新产业布局的重中之重,务求突破。缪建民说,要充分发挥集团体制机制和资金优势,通过投资与并购等方式来迅速开拓新领域、培育新产业。投资新兴产业要围绕“硬科技、新业态”,重点挖掘“专精特新”小巨人、细分领域单项冠军或具备这方面成长潜力的企业。当然,布局新产业并非易事。对此,国投时任党组书记、董事长白涛建议称,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并购投资规律的认识。一要有积淀。投资永远面临信息不对称,在决策时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准确的判断来源于经验的积累,需要在实践中长期积淀,不断培养“受过训练的直觉”。二要有耐心。投资就是选择,选择要有耐心,有的项目可能需要跟踪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下决心。三要审慎。一个项目“好”是投资的理由,但要把“不好”的方面找出来,而且不好的方面是可控的、可修正的,带来的损失是可以承受的。唯有如此,我们的投资才能经受得起未来市场的检验。缪建民认为,投资新兴产业要平衡好战略投资和财务回报,不能光看短期投资回报,要更多地从集团长远产业布局的战略视角考虑。这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投资,是为后人栽树,必须有长远眼光。当然,也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新兴产业基金投资整体上要高回报。虽不一定要求每个项目都成功,但对每个项目都要认真研判、严格把控,做到大胆开拓、专业论证、科学决策、依法合规、防范风险。缪建民说:“专业能力是新兴行业投资成败好坏的关键。”(作者:国资报告记者 刘青山)
动向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更积极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2022年,面对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冲击”,中央企业要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必然要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更加积极主动,从而见真章、出实效。“要持续深化精细化管理,开展‘合规管理强化年’”“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牢牢守住底线着力防范化解风险”“更加科学把握发展节奏,更加主动补齐运营短板,一步一个脚印稳健前行”……展望2022年,多位身处不同行业领域的央企负责人,结合企业特点各异的问题矛盾,在强化合规管理、精准拆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由量向质”转变增长方式等方面凝聚起高度共识,精编细作织就起一张张风险防护网。
合规管理再发力再攀升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企业面临着灰犀牛、黑天鹅等突发事件的种种考验。应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挑战,强法治、促管理、防风险,无疑成为企业稳健发展的必答题。为推动央企合规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国务院国资委已明确将2022年定为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强化年”,提出把强化合规放到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高度来认识,放到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全局来部署,放到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层面来推动。在新征程新方位下重新审视和强化合规管理。中央企业将法治建设“必选动作”与自身经营发展实际相结合,“自选动作”重点突出、方向聚焦、力求实效。2021年以来,中国远洋海运在凤凰涅槃、脱胎换骨的重大转变中,一跃成为全球最大航运企业,全球化发展程度高,净利润跨入千亿元大关。“效益越好,越要谨慎。”中国远洋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万敏表示,“我们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战略方向不动摇,抓住行业发展的窗口期,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以风险防控为前提保障价值实现。2022年,中国远洋海运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涉外依法合规工作,重点做好反垄断、制裁、出口管制、海外反腐败等法律及贸易规则的研究,夯实风险管控基础。依法合规开展国际化运营,强化风险管控,切实做好海外投资、运营风险防范。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华润集团明确要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内部控制为保障、合规经营为底线的具有华润特色的风控管理体系。通过梳理“集团共性+业务单元个性”的风险指标,华润集团推动现有各风险管控系统集成应用,进一步提升风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顶层谋划有特色,落地实践求实效。中国船舶在开展“合规管理强化年”活动中,进一步突出深化精细,着力提升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履职水平,优化制度体系,促进制度执行落实,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为扎实推进合规经营、实现稳健发展,保利集团提出关口前移,集团法治工作要对企业发展改革、科技创新、公司治理、重大投资、资本运作等重大事项进行指导、把关和引导,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强化年’,要将合规工作纳入全局统筹谋划,强化境外合规风险防范,推动合规工作再上新台阶。”保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表示。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提出,着力把经营风险关口由事后向事前延伸、由表内向表外延伸、由集团向基层延伸、由内部向外部延伸,有效清理表外风险、隐性债务。锚定高质量发展破浪前行,依法治企能力已经成为中央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跻身世界一流的重要软实力。合规能力再强化再攀升,势必为推动改革发展、促进基业长青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保障。
排雷拆弹 风险处置更优化更精准展望2022年经济形势,中国企业既面临工业生产的供给约束,也承受着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全球产业链瓶颈、发达国家劳动力供需错配,以及中国需求下行压力、房地产和相关债务风险等多重挑战。实体企业风险、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金融风险、房地产风险等相互关联,相互嵌套。风险点多面广,处置起来更加要求精准性和耐心。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并要求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这就要求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精准拆弹”,并格外注意处置风险的负面“外溢性”。《国资报告》记者观察发现,2022年中央企业风险防控工作在继续坚持系统观念谋划推动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将更加突出分类施策,精准拆弹,风险处置工作更优化、更精准。业务布局涉及交通物流、房地产、金融等多元业态的招商局集团,面临的外部形势复杂严峻,风险多发频发。聚焦防范流动性风险,招商局集团把严格控制负债率特别是有息负债率摆在了突出位置。“只要控制住有息负债率,就能平稳穿越周期。”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缪建民表示。虚实有别,侧重不同。“对于实业板块来说,坚守债务底线的根本就是不要头脑发热、盲目扩张,而是要聚焦主业、做强存量、提质增效。”缪建民表示,“对于金融板块,则增强全过程的风险管控,强化风险预警,对于已经露头的风险则要精准拆弹。”抓好重点、守牢底线。2022年,中国节能提出要对资产负债率高、资金链脆弱的子企业进行重点监测,一企一策“排雷”“拆弹”,切实将集团层面负债率控制在安全合理范围。重点把握好风险防控“高压线”。中国华电明确聚焦重点领域、关键业务、重要环节潜在风险,完善全过程、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严防企业债务、金融市场、经营领域、海外发展等风险。在分类应对方面,华润集团2022年围绕四大风险点精准施策,一是在境内经济增速下降、多家地产企业债券违约冲击市场流动性的情况下,要保障集团债务资金来源及成本稳定;二是持续跟踪汇率市场,对2022年人民币贬值做好预防性措施;三是关注境外疫情反复、美国对华态度和美联储减债加息预期对集团流动性的影响,持续使用流动性调节整体资金效率和融资需求;四是重点开展数据安全、第三方供应链安全、工控及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为集团数字化转型筑牢基础,防范数字时代新风险。精准分类是前提基础,协同化解是路径方向。着眼于风险的整体性、各个领域风险的穿透性和传染性,各自为政来防范化解风险,可能会引发巨大的操作性风险。“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的高招。”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说。为此,国机集团明确要落实好集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办法要求,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推动内控与风控有机融合,积极抓好风险协同管控。
坚守风险底线重实绩、防虚功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在寻求治本之道。从我国经济运行风险的成因来看,片面追求增长速度与经济规模的传统发展模式,积累了大量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迈步高质量发展,企业风险防控从根本上就是要摆脱无序融资和粗放型投资的路径依赖,加快增长方式“由量向质”转变,实现稳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央企负责人在分析部署2022年风险防控时,不同程度地强调了要实现速度和质量的统一,长期主义、战略定力等成为了高频词。投资布局新兴产业是企业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先手棋。注重短期投资回报而忽视长期价值、战略性意义,企业则易陷入低端同质化发展泥淖,威胁企业健康发展。“投资新兴产业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投资,是为后人栽树,必须有长远眼光。”缪建民表示,“虽不一定要求每个项目都成功,但对每个项目都要认真研判、严格把控,做到大胆开拓、专业论证、科学决策、依法合规、防范风险。”开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六年以来,中国国新经历了一个时期的高速发展,企业规模实力、运营水平、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已经成功跃居央企中上游。“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再像初创企业那样高歌猛进、快速扩张,否则就容易出现失速、失控风险。”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说,“企业坚决不做昙花一现的‘独角兽’,更不当野蛮生长的‘暴发户’,而是要成为资本运营的‘常青树’和‘百年老店’。”追求在稳健增长实现基业长青者,有央企后起之秀,也不乏砥柱中流。2022年中国海油成立40周年之际,企业将“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强管理、控风险、除隐患,提升安全水平和运营效率”视为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整装再出发,中国海油提出要打造一流的风险防控能力,持续优化公司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建立与公司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管控模式、制度流程和风控体系,全面夯实基础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颠覆性风险的底线。远见者稳进,稳进者远行。透过布局看动向,迈进“十四五”时期的第二个年头,中央企业以稳保进、以进固稳,在努力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协同中,校准方向、重塑体系、筑牢根基,进军世界一流的基础更加稳固,抵御风浪的底气和信心更加坚定。(作者:国资报告记者 王倩倩)
动向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是我国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的第一年。这一年,中央企业将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践行央企使命责任,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百年征程照初心,奋楫扬帆启新程。2022年,中央企业负责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力落实“双碳”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区域战略以及发展实体经济战略,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持续提升,自觉履行央企使命责任。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矢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不断作出新贡献。
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落实“双碳”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月24日主持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绿色成为普遍形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求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认为,党中央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作为能源央企,中国华电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具体而言,中国华电发布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十三五”碳排放白皮书,成立碳资产运营公司,105家发电企业完成碳排放权交易履约,完成全国首笔CCER抵消碳配额清缴。抓好高位推动,集团公司领导带队协调,抓好风光电调研督导,推动与13个省市政府、10家行业头部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涉及风光电资源2.7亿千瓦。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要积极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据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百万亿元级市场,集团公司能分多大蛋糕,直接决定了未来发展规模和质量。各单位要深入研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管总管长远的重要文件,以及各地区、各行业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主动参与各部委、各地区、各行业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抢占巨大市场机会。”宋鑫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技术创新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表示,围绕落实“双碳”战略部署,国机集团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狠抓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国家节能低碳重大装备技术策源地,以技术创新推动和促进绿色发展。”张晓仑说。中国电气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将抢抓“双碳”目标下,发展特高压、新能源为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聚焦“赋能智慧电气、创引绿色能源”的企业使命,努力成为支撑我国能源电力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中国中检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增德表示,为增强“双碳”目标实施的科技含量,中国中检已推进双碳服务、车联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数字检验检测认证等7个筹建对象,全面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中国中检将加强绿色低碳等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质量服务领域的应用,探索科技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在我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新阶段,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中国绿发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宇认为:“中国处在一个深刻变革调整的时代,这决定了中国绿发必须顺应形势要求,努力奋发进取,闯出一条新路。”“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争先意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升级步伐,构建具有强劲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公司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刘宇说,实施“双碳”战略,不仅将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而且本身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面对新问题、新需求,央企立足主责主业,做好重大保障,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切实履行国企责任担当。在提及乡村振兴建设的话题时,中国铁塔总经理顾晓敏表示,中国铁塔坚决贯彻党中央加快5G发展决策部署,全力支撑网络强国战略落地。积极发挥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队、5G新基建主力军作用,经济高效部署5G网络,应交付需求完工率达137%,97%通过共享存量资源实现。“累计建成电信普遍服务站址5.5万个,助力全国行政村全面打通信息‘高速路’,消除‘数字鸿沟’。”国家能源集团新闻发言人张玉新表示,国家能源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集团公司荣获“中华慈善奖”,聚焦行业、立足企业积极为国家建言献策,研究成果数量质量明显提升。中国华电将深化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投入无偿帮扶资金1.2亿元,选派131名帮扶干部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华电力量,公司扶贫办、西藏公司扶贫援藏办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中国华电继续保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考核最优等级。” 中国华电董事长、党组书记温枢刚说。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表示:“将持续帮扶广昌、海原两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清流签订振兴中央苏区帮扶计划,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华润集团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连续第5年位列全国300强总榜单第一位。数字信息技术正全面融入农村生产生活,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认为:“中国移动应筑牢安全发展屏障,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网络+’乡村振兴。”“要继续为农民群众、农村家庭、农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杨杰表示,中国移动将加快推进数智乡村发展,在三农领域建设好信息“高速”、运营好信息“高铁”,推动农业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认为,国有企业要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担当作为。“国有企业要结合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彭华岗说。为全面贯彻落实城乡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相关精神,南方电网发布《南方电网公司服务经济稳定发展的重点举措》,围绕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推出多项重点举措,深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南方电网将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好云南迪庆、广西东兰等地区帮扶协议落实,推动省域帮扶平台实体化运作;扎实推进现代化农村电网建设,做好屋顶分布式光伏等农村新能源配套电网建设,提升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水平;用好南网知行教育发展基金,面向脱贫地区农村学校新建不少于100间“南网知行”书屋。2022年,南方电网公司将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海南500千伏主网架、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及清洁能源岛合作项目,加快建设海南新型电力系统研发中心。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升西部地区电网发展质量,加快广西全区“一张网”建设,打造央地融合示范区;落实贵州大数据战略,加大新基建力度,推进电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对云南绿色能源发展支持,促进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国家级示范区。
壮大实体经济 支持中小微企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2年经济工作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指出,国企应聚焦实体经济,做强做精主业,坚决退出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非主营业务,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此,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认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实体产业是华润发展之基,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防止资本过度扩张。“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要求,发展实体经济中不能搞严重过剩、没有市场的实体经济,而是要发展通过数字化改造和赋能以后的新的实体经济,要加快数字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王祥明说。壮大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主责主业是央企国企的时代使命。中国五矿党组书记、董事长翁祖亮指出,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中国五矿全年金属矿业总体实现“产销稳、成本稳、效益高”;充分发挥冶金建设运营独特竞争优势,高标准设计河钢宣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南方电网公司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打造用电营商环境示范标杆,2022年基本建成现代供电服务体系。《南方电网公司服务经济稳定发展的重点举措》提出,高标准推行“三零”“三省”服务和“四办”(主动办、线上办、联席办、一次办)举措,进一步压减办电时间和成本,广州、深圳“获得电力”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大湾区核心城市进入标杆城市行列。提高“南网在线”用户覆盖率,持续扩大居民客户“刷脸办电”、企业客户“一证办电”应用范围。中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体经济面临困难时,央企国企应服务好国家战略,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2020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积极减免经营用房租金的通知》。这份发给各中央企业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各中央企业要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出发,增强大局意识,充分发挥带头表率作用,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减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企业经营用房租金的政策要求。对此,南方电网表示,将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南方电网将全面实行粤港澳大湾区地市报装容量200千瓦及以下、其他地区报装容量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投资”。“南方电网要推广公共数据资产凭证,发挥电力大数据优势,加强与金融机构在资信、数据等方面合作,规范做好中小微企业代理购电服务。”南方电网负责人说。中国远洋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万敏表示,中国远洋海运必须发挥好稳外贸的主力军作用,切实肩负起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我国制造业出口的使命,尽全力保障我国外贸进出口稳定。为此,中国远洋海运双品牌开通30班中小直客专班,承运中小客户箱量330万TEU。“要继续做好中小微客户服务,切实为他们纾困解难。要与行业头部客户抱团出海,探索海外仓储、陆运等全程供应链渗透延伸,协助客户增强海运贸易掌控力。”万敏说。(作者:国资报告记者 谭峰)
动向八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2021年12月18日,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将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作为2022年国资央企生产和改革发展重点之一,要求“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场景,组建一批数字协同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应用,促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2022年,多家央企均将数字化转型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力求以生产经营数字化提升供给质量,以企业管理智能化提高运营效率,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强大活力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在数字中国建设中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顶层规划 指明方向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各央企负责人洞察到了这一趋势,在企业转型路上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在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看来,要想争做创新升级的价值引领者,就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产业变革大势,着力推动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步伐。中国中化提出,要加快线上中化、智慧中化的建设步伐。中国中化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认为,未来,中国的化工企业在做好技术进步的同时,数字化将是行业弯道超车的有效手段,对此应该高度重视。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认为,应该深刻认识数字经济演化趋势和内在规律,打破传统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束缚,探索数字技术在多场景的流通复用,释放更多“数字红利”。2020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规划,明确转型方向、目标和重点,勾画商业模式、经营模式和产业生态蓝图愿景”。在系统组织、集中学习数字化转型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基础上,国有企业不断转变思想、加深认识,积极布局和展开规划。招商局集团“十四五”数字化战略确定了2025年全面建成数字招商局目标,也明确了包括技术、业务、协同、数字产业化及劳动生产率等数字化指标体系。中国大唐发布实施集团公司《“十四五”网络和信息化工作规划》以及《数字化转型促进管理全面提升工作方案》。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于旭波表示,党组将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集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作的意见》,作为集团数字智能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南方电网近日发布的《南方电网公司服务经济稳定发展的重点举措》提出:“加快推进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重点业务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深入研究新型电力系统智能调度控制技术。深化全域物联网数据融合应用,打通源网荷储各环节、发输变配用全过程。”中国远洋海运也已经制定了“十四五”集团数字化转型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技与数字化创新工作体系方案》,正在筹建科技与数字化转型战略领导委员会和办公室,将分别设立数字化转型本部和科技创新工作本部。
夯实基础 保驾护航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提到了技术、管理、数据、安全四个转型基础,为确保企业数字化转型顺利推进,各央企积极从四方面发力。在建设基础数字技术平台方面,中国大唐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台等基础工作,打通数据和系统壁垒,消除信息孤岛。推进集团生产调度中心升级改造、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大数据基础平台、智慧电厂建设。航天科工着力加快建设数字航天,加快智慧企业建设,深化数字化系统工程体系建设,加强“航天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建立系统化管理体系方面,中国华电围绕新型信息技术与能源行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继续推进两个平台、经济运行驾驶舱、智能供热系统等数字化营销平台建设,开展5G数字化转型示范“揭榜挂帅”,推动巡检机器人等AI智能应用。在构建数据治理体系方面,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认为,要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以“信息贯通工程”为基础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数据要素应用,突出数据流和业务流协同,以数据流为依据实现流程再造、模式重构和产业升级。在提升安全防护水平方面,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表示,要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深化网络安全建设,重点开展数据安全、第三方供应链安全、工控及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为集团数字化转型筑牢基础,防范数字时代新风险。中国大唐提升工控系统防护、关键基础设施防护和网络安全综合防护能力。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审查机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保利集团同样十分重视建设安全互联网络和私有云平台,搭建集团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架构,夯实系统性、专业性、一体化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为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
借助数字化工具 对标世界一流管理2020年6月13日,国资委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通知》,对国有重点企业开展对标提升行动作出部署安排,提出“加强信息化管理,提升系统集成能力”。此前,部分企业存在信息化与业务“两张皮”、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不够、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借助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契机,央企利用数字化工具,促进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规范管理流程、强化执行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防范风险,以管理促发展,向管理要效益。在此过程中,“打通信息孤岛,统一基础数据标准,实现企业内部业务数据互联互通,促进以数字化为支撑的管理变革”显得尤为重要。在保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看来,要聚焦共享协同,成立信息化能力共享中心,使集团信息化建设中的“葡萄串”变成“石榴”。国投总经理王海波提到,要加强统筹协调,稳步实施集团统建系统的开发和推广,打造集团“一朵云、一张网”,打通数据通道,消除信息孤岛,推进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用数字赋能企业发展。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要求,各有条件的二级子公司加快实现产业数字化,增强自身传统业务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力度,综合运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和综合管控水平。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表示,集团要积极开展共性技术平台的试点应用,促进集团数据流通与共享;各业务单元要加快自身关键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升级覆盖,积极围绕业务场景深化数据应用和深挖数据价值,持续打造数智化标杆。中国远洋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万敏强调,要深化船舶服务板块重组整合和管理提升,认真研究未来新能源发展趋势、环保规则要求变化,结合数字化管理手段,建立集团统一的智慧船舶服务管理体系。运营部要加强对航运、港口、物流公司的指导和协调,在梳理内部流程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化转型,进行流程的优化和再造。在众多应用场景中,数字化赋能财务管理,是多家央企提到的一个工作重点。国家能源集团新闻发言人张玉新表示,要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年”专项行动,建成全面财务预算系统、资金集中管理系统。中国航信表示,要推进司库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通用技术集团总经理陆益民介绍说,要全面推进一体化财务核心平台建设,打造数智化财务管控体系,促进业财融合,积极推动各项职能管理数字化升级。中国化学总经理刘家强提出,秉持业财融合、集约协同和风险可控的原则,建设覆盖集团公司总部及所属企业的信息架构,全力打造“数字化学”。要加速推进财务共享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为实现业财融合、数据共享互通打下基础。
发展新动能 布局新业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展数字经济。《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中强调,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数字化转型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认为,集团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基础、有优势,集团总部将从组织架构、资源配置、技术支撑等多个维度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选择试点企业、培育示范场景,助力企业率先抢占数字经济赛道,创造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中国物流总经理廖家生表示,加强物流数据资源获取、整合、挖掘的能力,探索数字资产和数据产品的市场化服务。要争取成为国家物流大数据平台重要建设方,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和物流资产的共享共用,探索开发大宗商品现货指数、物流指数。要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开发推广智仓、智运、智配等平台产品,推广应用在线采购、车货匹配、云仓储业务模式,推动实体经济与智慧物流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打造智慧物流生态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式上致辞强调,“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聚焦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质量服务业是高科技产业。中国中检总经理李忠榜认为,相较于其他产业央企,中国中检资产较轻,最适合、最应该尽快实现数字化转型。要在巩固现有业务的前提下,前瞻战略业务,大力开拓“双碳”、数字经济、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北斗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提升数字竞争力。同样作为服务类央企的中国航信将在航空公司和机场数字化产品领域,重点研发新产品,尽快进入快速成长期。中国航信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志雄说:“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领域,要像创业期企业一样布局新业务,培育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新的增长点。”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表示,集团要围绕数字化转型,重点在数字电厂、数字煤矿、数字工程、智慧供热等业务方向布局,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除了聚焦原有的机床装备业务和医疗健康业务的数字化平台建设,通用技术集团总经理陆益民尤其强调了汽车检验检测业务要围绕“安全、绿色、体验”三条主线,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开展差异化技术服务,积极布局智能终端、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拓展汽车后市场检验检测、检测数字化服务等新业务。立足主业,多家央企选择推动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改造,提升产品与服务策划、实施和优化过程的数字化水平,打造差异化、场景化、智能化的数字产品和服务。中国远洋海运提出要加快智能航运建设。加大智能船研发力度,开展船岸两端数据平台建设,自主航行技术,智能运维和能效管理等技术研究。要将智能船舶研发技术、船视宝等与航标平台结合运用,在船舶安全、降耗、降本管理中发挥作用。中国海油将扎实做好智能油田、智能工厂、智能工程建设,充分总结示范项目建设和运行经验,全面推进文昌5G+工业物联网、涠洲智能油田建设,充分发挥智能化对保障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时效的作用。同时,搭建国贸全球营销网络、资源配置和销贸储运融一体化运营平台,做实做强气电销售运营管理中心,构建完善前中后台一体化销售体系,用数字化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加快“数字哈电”建设,哈电集团未来要着眼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聚焦高效煤电、风电、抽水蓄能、储能、数字化电力装备等重点领域,整合产业资源,调整完善业务布局。要立足设备制造核心优势,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升,不断提升自主研发、产品设计和设备试验能力,推动装备制造向中高端迈进。中国一汽将把建设数智化业务作为一切工作的主体,努力实现业务和数智化的完全融合。中国一汽总经理邱现东表示,在大营销创新提能方面,将以用户运营为重点,以数智化为保证,构建一体融合、精干高效、创新创造的卓越大营销体系。以数据为驱动,有助于在优势赛道上加速。中国远洋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万敏提出,围绕“客户、效率、技术”三大驱动主线,巩固先发首创优势、跟随和引领优势、协同和规模优势,积极推动全链数智赋能,打造航运数字化生态。同时,充分发挥集团的资源优势、产业链优势和全球化优势,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数字化驱动构建更具弹性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作者:国资报告记者 吴笑妍)———— / END/ ————策 划 | 郭大鹏撰 稿 | 原诗萌 刘青山 王倩倩 谭峰 吴笑妍责任编辑丨李虹萦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内容来源 | 国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