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月3日,2023年第一个工作日。刚刚过去的元旦节可谓割裂又统一。割裂是因为人们的悲欢并不相通,难齐聚共享天伦;统一是因为病毒席卷神州大地,令多数人耿耿于怀。
在新年伊始之际回眸2022,这是荆棘满途的一年,世纪疫情、气候灾害、局部冲突、政治对立、经济缓增、粮食危机……
在汽车市场格局重塑的历史时刻,以下所述既是回眸、更是记录。
根据2021年底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2022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会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
由此便引发了2022年1-2月的第一轮涨价热潮,涨价幅度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涵盖了大多数车企,比亚迪、特斯拉、五菱等悉数参与。
从2021年8月到2022年3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10万元/吨飞涨至50万元/吨;受国际局势变化、个别企业炒作等影响,镍价更是在期货市场产生异动,近乎失控。
为消化成本压力,大多数车企选择再次涨价。以特斯拉8天内3次涨价为代表,比亚迪、五菱、奇瑞、小鹏等纷纷跟进。更夸张的是欧拉,因成本问题停产了白猫、黑猫两款车型。
再往后几个月也偶有车企调价,但不足以形成热潮。而临近年底,车企们又开启了一场调价热潮,但和前两次不同的是,此时有车企选择涨价,亦有车企选择降价。
涨价代表如比亚迪,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补贴终止和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在指定日期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影响。
至于其它车企,有追随涨价(保价)的,如吉利、长安、埃安、小鹏、哪吒等;亦有追随降价的,如福特电马和奔驰EQ系列等。但不论做何选择,其实都是为了接下来的鏖战。
其实在2020年的时候,燃油车还占据着比亚迪的销量大头,在全年41.6万辆的销售数据中,燃油车占比57.0%。
转机是在2021年,随着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等技术的面世,以及搭载该技术新车型的密集投放,比亚迪新能源车迎来了爆发时刻。
2021年全年,比亚迪乘用车总销量达到73.0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售59.4万辆,占比达到81.3%。到2022年2月,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夸张的96.9%。
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用时13年;从“100万到200万”用时1年;从“200万到300万”用时半年。
这是政策引导的促成、是产业发展的增进,更是比亚迪技术领先、全产业链布局的成效。在新一轮竞争中,比亚迪已发展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
这是2022年3月到6月,上海按下“暂停键”之后的显著影响之一。反馈到汽车行业,余波更是无处不在。
虽然有车企提前布局,以闭环方式生产运作,但随着封控时间延长还是难逃停产命运。按照2021年上海汽车产业7586亿元的总产值估算,每停产一天就会损失20.18亿元。
反馈到车企自身,人员短缺致使项目节点不断推迟,车辆的研发、测试、生产、上市等环节都受到影响;反馈到消费市场,交车周期几度延长、终端售价略有提升就是最真实写照。
不只主机厂,上海及周边地区还散布着成千上万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涵盖汽车生产的方方面面,如芯片、电池、仪表、金属材料、空调、制动器、座椅、安全气囊等。
彼时,何小鹏、余承东等人更是在社交平台呐喊:如果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供应链企业不能复工复产的话,将致使全国大多数主机厂停工停产。
好在,我们扛过来了,汽车产业也扛过来了。
肆虐的疫情叠加局部冲突和政治对立等多重因素,2022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业从研发、生产到营销的全链路环节都遭遇了空前危机。
为了淡化冲击、为了提振信心、为了扭转形势,“救市”可谓势在必行,继前些年的汽车下乡之后,购置税减征再度落地。
政策实施后,从2022年6月至8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分别为194.4万辆、181.8万辆、187.1万辆,同比增长22.7%、20.4%、28.8%。
再往后,虽然“金九银十”的成色略显不足,提振效果不甚理想,但综合下半年来看,6月至11月国内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净增139万辆,促进作用明显。
而除了国家层面的购置税减征政策之外,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多地也出台了地方性补贴政策,为车市复苏添砖加瓦。
600亿元购置税的减征,是国家的“促销”政策,更是汽车产业的救命稻草。从目前来看,车市呈现出了较强的韧性。
十余年来,新能源车渗透率从不到1%提升到36.2%,这是技术进步、成本降低、产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政策引导、补贴促进的成效。
尤其是最近几年,虽然补贴力度不断退坡,但新能源车销量却屡创新高。在助力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走上正轨后,延续十余年的补贴也算完成了历史使命。
不过,虽然补贴退出了,但国家对新能源车其它方面的扶持却没有停止,比如免征购置税、更低的上牌门槛等。
所以从这方面理解,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还是处于“政策+市场”共同导向的时期,但主导权已交还市场。
从车企动向来看,为应对补贴退出大多数厂商都选择了涨价(保价)方案,但选择降价的也有,比如特斯拉。上文也提到,自10月以来特斯拉已进行过多轮降价。
在2022年内,就有多家合资厂商退出中国市场,如广汽讴歌、广汽菲克等。除此之外,合资品牌车型的售价也在不断走低,有自降身价的,如长安福特新一代蒙迪欧;也有通过终端优惠的,如丰田系。至于大众、本田、通用、现代之类的,价格早已失守。
在自主品牌向上而生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车企积极转型新能源,已拉开其它品牌一个身位之多。
上文说到,2022年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9.8万辆,渗透率已达36.2%。在这当中,自主品牌贡献49.7万辆,占比高达83.1%,剩下的16.9%,被主流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联合瓜分。
实力逐渐强大的自主品牌们,也开始谋求着更高、更广的发展。如比亚迪发布了高端品牌仰望,刷新中国品牌定价新高度。
据平安证券预测,随着芯片供给逐步恢复,叠加车企全球战略加速,预计我国汽车年销量空间仍较大,自主品牌份额有望大幅提升至60%-70%。
经历了北京车展的有始无终和成都车展的半途而废,2022广州车展终于还是得以开幕。在跨年之际看车展是什么体验?不妨您也去看看。
从自主到合资、从新势力到超豪华、从燃油车到新能源,它们都铆足了劲,希望给2022年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更希望给2023年开一个好头。
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大品牌也陆续公布了自家的全年销量数据,有人欢喜亦有人忧。随着新年的继续,您还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看到亦喜亦悲的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