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风口财经记者 吴思新年伊始,众多车企纷纷公布2022年市场成绩。一方面,新能源是最受瞩目的赛道,车企月销量破万屡见不鲜,同时国产品牌加速崛起,比亚迪和特斯拉争夺全球市场第一把交椅。另一方面,初创企业、互联网巨头纷纷涌入汽车产业链,造车新势力不断扩容,部分传统燃油车企终端市场增长乏力,转型之路难改破产困境,选择提前退出市场。展望2023年,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充分竞争后将走向市场集中态势,目前数十家汽车品牌中,有相当部分将面临淘汰。
新能源车年度战绩大增
传统车企逐步“更新”
2022年,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业绩突飞猛进,车企月销售量破万屡见不鲜。“现在新能源车是一种趋势,销售量很可观,比如我们公司旗下品牌极氪,只产销新能源汽车,一个月销量达11000辆。”吉利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超过2680万辆,同比增长2%左右。在新能源汽车方面,2022年前11个月销量达到606.7万辆,全年超过660万辆,比2021年的352万辆增长近一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已提前3年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的“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的目标。
市北区某4S店内在销售的电油混动车。值得一提的是,国产新能源品牌在2022年实现爆发式增长,争夺全球市场第一把交椅。官方公告显示,特斯拉全球共交付131万辆汽车,在纯电动领域蝉联行业第一;第二名比亚迪纯电动销量为91万辆,但是如果算上插电混动销量,比亚迪累计销量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超过特斯拉位居全球首位。另一方面,传统车企面临生存压力,燃油车边缘化趋势加速。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份,全国常规燃油乘用车(不含新能源车)零售量为105万辆,环比下降18%,同比下降27%。2022年前11个月,常规燃油车市场零售量为1334万辆,同比下降14%。1月4日,记者来到市北区吉利集团旗下汽车4S店,许经理告诉记者,“目前我们还是以燃油车为主,销量也是燃油车更多,但是新能源势头迅猛。从数据来看,去年12月,店内一共出售103辆车,其中新能源占据47辆。近年来公司逐步往新能源方向转型,推出了电油混动车和纯电动车,可能在6~7年后实现全新能源系。”
造车新势力不断扩容
车企面临“大洗牌”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年,有20多家各领域龙头企业宣布进军造车业。无论是传统汽车劲旅大众、丰田、比亚迪,还是华为、小米这样的3C强者,或是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联想、大疆、格力、海尔等制造业龙头,纷纷涌入汽车产业链,造车新势力不断扩容。自国内汽车市场已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再加上新能源势力加速崛起,燃油车时代终结的声音日渐增多。“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捷径,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的完善,未来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进度还将加快。”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
市北区某4S店内顾客正在选购新能源汽车。回看2022年,我国汽车市场其实已经进入“淘汰赛”,部分传统燃油车企终端市场增长乏力,转型之路难改破产困境,选择提前退出市场。2022年4月,广汽本田宣布2023年将不再在中国生产及销售讴歌品牌汽车;10月,拥有越野“鼻祖”Jeep品牌的广汽菲克在亏损的情况下申请破产;11月,北汽福田成立的北京宝沃汽车有限公司在品牌“复活”八年后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12月,曾瞄准高端市场的观致汽车生产线设备以1.23亿元起拍价拍卖。“在全球向清洁能源发展的趋势下,电动车代表行业未来,已经形成了最大的产业风口。电动车与燃油车是互相替代的竞争关系,电动车的发展意味着燃油车的市场还会进一步缩减,直到退出市场。”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坦言。记者注意到,许多造车新势力也在经历“倒闭潮”。恒大集团成立的恒驰汽车近日陷入停工欠薪风波;威马汽车为了应对资金压力,实行降薪裁员,并关闭上海多家门店;自游家成立一年就停工停产,宣布造车失败。盘和林表示,汽车行业面临转型期,即使是新能源汽车,也存在“洗牌”现象,很多造车新势力因为技术上没有突破,处于市场淘汰边缘。在行业洗牌过程中,车企一个要求是“变”,保持与市场需求同步。另一个要求是“新”,技术上要占据领先地位。
重置资源配置
亟需监管引导
从生产链来看,一方面是传统车企市场萎缩,产线过剩闲置,另一方面是新能源车企及造车新势力却面临缺乏造车资质、产能不足的问题,继续扩建产线,提升交付能力。在全球电动化的大趋势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空间依旧可期。中汽协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00万辆,同比增长35%。在最近召开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在谈到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时表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会达到1200万年产量。以此推算,到2025年,我国仅新能源汽车的产能闲置率就将高达2/3,再叠加传统燃油车的闲置产能,汽车生产制造环节的产能过剩可见一斑。在此背景下,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转型,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市北区长沙路上刚建成的比亚迪4S店。“公司近期成立了轻量化子公司,整合现有业务资源,着重开拓轻量化相关业务并取得新增长点,轻量化业务涵盖铝件成型、铝焊接、表面处理等全段工艺,产品包括铝BMS支架、真空助力器组件、电池盒托架总成,主要配套客户为国际某知名品牌新能源电动车。”苏州金鸿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表示,近期公司与某国际知名品牌新能源电动车新增约三十万套电池盒主体件业务,在汽车轻量化领域的赛道上,将专注于新材料应用的研发生产等。盘和林认为,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一部分可以转型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另一部分则很难。对于无法转型到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企业,需要采取多元化战略,比如发动机零部件企业可以转向更高级的航空航天发动机零部件,也可以转向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零部件供应。总之,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此外,在汽车业内人士看来,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监管与引导,有关部门应对全国新增汽车项目进行摸底调查,加大对产能过剩企业监管力度,遏制盲目投资现象,避免低效的重复建设。当然,更要依赖充分竞争下的市场调控,资金、资源错配才能得到有效调整。淘汰赛虽然残酷,但或不可避免。全球需求低迷大环境下,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唯有苦练内功,增强抵抗力,才能免除被退出的危机。